第13章 不信任的委任

一二五一年,忽必烈在蒙古草原东南部中都西北的金莲川建造了对宋作战的根据地。忽必烈准备以这里为出发点,一步一步侵入南方。此处离南宋很近。

南宋淮河流域一带,由于金宋之间常年征战,百姓大部分逃亡,土地荒芜,自然无法补给军需。如何在此停留,将是一个重大问题。

即便克服了这一难关,长江也会堵住去路。蒙古境内没有大河,因此对蒙古军来说,长江无异于天堑。去花剌子模远征时,曾经渡河的远征军都已经老的老,死的死,这样一看,南宋各城座座都是易守难攻的要塞。

“如此,不如边建造据点边行军,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准备好筏子,横渡长江,一个个击破。”

忽必烈不慌不忙,稳坐金莲川,准备发兵。这是一种稳扎稳打的攻法,

这种攻法不仅费时,也费财力,但是忽必烈对此泰然自若。

“要是吝惜钱财则无法攻下南宋。不管花多少钱都在所不惜。战争不管胜败,都是要花钱的。”

忽必烈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汉人认为,蒙古人不过是北方的蛮夷,而在蒙古人看来,将丰美的牧场改造成耕地,种上庄稼的汉人,是无用的。

但是同时,蒙古人也在学习汉人。连续两次西征都取得胜利,也是因为蒙古在对金和对宋作战中学到了先进的技术和作战方法。

成吉思汗非常重视文化的力量。他知道,没有文化就不能长久支配征服的土地。虽然他们在西征中也吸收了西方文化,但蒙古得以支撑的基础始终还是汉文化。博学而且经验丰富的蒙哥是知道这一点的,但是他却不够重视汉文化。

然而忽必烈知道,汉人才是蒙古最强有力的敌人。他们和欧洲人不同,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都与蒙古人更相像。

蒙古人与西方人融合非常困难,但是与汉人融合则非常容易。被汉人称为白鞑靼的突厥人,深受汉文化影响,已经汉化。

“我必须统治这块土地。”

忽必烈接受了蒙哥的委任之后,心中的期待愈发强烈。

西方的事情交给拔都和旭烈兀就行了。对中原的作战也不是第一次,但是这次忽必烈的任务是结束宋的统治。

淮河流域原本是一块富庶的土地。蒙古军要以金莲川为基地,让这块荒芜的土地重新变得富庶:成为攻打南宋的根据地和粮草补给所。在忽必烈看来,可以不用流血便能取得的东西,就绝不流血。

他们现在要做的,首先是消除百姓对蒙古军的恐惧之心,不能让他们闻蒙古军色变。必须让百姓知道,蒙古人在协助自己的人面前,绝不是嗜血的狼。

要想消灭南宋,首先要消灭大理。但是,此处地势偏僻,当政者独据一方,很难一举拿下。攻打,他们就像尘埃一样飞散,离开之后,又会像雨后春笋一样簇生。因此,对于这样的对手,攻打不如怀柔。

忽必烈并不着急。这一方面是他的性格,另一方面他也知道,不管是怀柔还是使用武力,最终的结果都是胜利。既然能取得胜利,那么自然是不流血为好。而且,怀柔的方式取得的胜利更能让敌人心服口服地跟随自己,他的损失也会降到最低。因此,虽然花费时间,却也只有这样的方法才能取得终极胜利。使用武力只不过是极端手段,是不得已而为之。

忽必烈精心布置的攻打计划,和之前蒙古人的战斗方法完全不同。

忽必烈在派出使者之前,首先安抚城内居民。没有百姓支持的敌城将会陷入孤立无援。

此时忽必烈再派出劝降使,如果对方拒绝,再发兵。而且即便是抵抗后再投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屠城。

忽必烈的战法,就像深入沙地中的水,逐渐在中原战线扩散。战也是死,降也是死,完全失去了生存希望的人会进行拼死抵抗。但是,如果还有生存的希望,又没有胜利的机会,人便会投降。而且,有的人看到战也无益,也会马上开城投降。

与其一开始就诉诸武力,不如承诺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再以强大的武力进行恫吓,敌人便会自然而然地放弃抵抗。

忽必烈的不战之战法在打开宋人的城门之前,首先打开了他们的心。

教给忽必烈这种稳健的作战方法的,是忽必烈青年时代的老师姚枢。姚枢教他识字,教给他学问。

“杀掉敌人或者支配敌人都不是真正的支配。杀掉敌人之后,怨恨会愈积愈深,成为祸根。不以兵马破敌,而应以心攻心。”姚枢对忽必烈道。

“以心攻心是什么意思?”忽必烈问,

“首先要像爱自己的百姓一样爱敌人。不把敌人当成敌人,而应该当成自己的子民。为人君者,统治自己的百姓和统治敌人应该是一样的。”

“这怎么可能呢?毕竟是敌人啊。”

“现在支撑我们大蒙古帝国的很多人原本不都是俘虏吗?祖汗麾下的四骏之一者别便曾经射伤过祖汗,赤老温也来自祖汗的宿敌泰亦赤兀部。而且不仅仅是这些肱骨之臣,臣斗胆,殿下的生母不也出自曾经与祖汗为敌的克烈部吗?现在的蒙古帝国已经和曾经的敌人融为一体,构筑了一个神赐的大帝国。因此,爱自己的子民和爱敌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蒙古部族原本只不过是草原上一个小小的游牧部落,统一了周边各部,先后吞并了克烈、畏兀儿、西夏、金、西辽和花剌子模,才成为一个规模空前的大帝国。

姚枢继续对忽必烈道:“为人君者,要修身、力学、尊贤、亲亲、畏天、爱民、好善、远侯。一个开明的君主,应该有广阔的视野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要总揽什么呢?”忽必烈问道。

“一切。但是,这不是说事必躬亲。您应该尽量将权力分给臣属,信任他们。将领兵打仗的事交给武将,内政交给文官。您只要将兵权掌握在手中即可。但是分权并不意味着臣属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您要经常听他们的报告,如有疑点,就要仔细询问,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必要的话,还要作出具体而准确的指示。为人君者,最为重要的,是将任务交给家臣,看着他们做事。”

“那为什么还要将兵权握在手中呢?”

“文官武将,同朝为官,行政必然会受到武力胁迫。只有将文武分离,才是善政的根本。”

姚枢所说成为此后文官掌控军权的肇始。忽必烈由此非常信任姚枢,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会跟他商量。

忽必烈在中原的威望越来越高。这让在哈剌和林的蒙哥越来越不高兴。忽必烈南征之际,蒙哥将以京兆(西安)为中心的陕西一带封给了忽必烈。当时,陕西的农耕已经有上千年历史,小麦、米、棉花、胡麻和药草是其主要出产。这些收入也随着封地一起,作为军费封给了忽必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