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一支可怕的军队!(第4/4页)

最后,这支几百人的骑兵不仅把一万多人的高丽军队追出了数十里地,而且生擒了高突勃,一路还砍下了一千余颗首级。

直到暮色笼罩大地,这群杀红了眼的大唐勇士才心有不甘地勒住了缰绳。

如血的残阳下,一股冲天的斗志和怒火依然在他们的眼中灼烧。

这真是一支可怕的军队!

李世勣率领大军从白岩城的西南面连续三天发动猛烈攻击,李世民则坐镇西北亲自指挥。眼看唐军的攻势如此强大,而乌骨城来的援军又已被唐军击退,孙代音彻底丧失了抵抗的意志。

六月一日,孙代音再次密遣心腹,出城向唐太宗请降,并且表示了他的难处——部将们不肯投降。李世民命人拿出唐军旗帜,告诉密使:如果孙代音真心要投降,就把唐军的旗帜插在城头之上。

孙代音依计而行。城中守军一看,以为唐军已经攻上了城墙,顿时斗志全无,只好乖乖缴械投降。

就在李世民准备进城受降时,脸色阴沉的李世勣突然带着几十名官兵拦在了他的马前。

李世民一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当初孙代音反悔,李世民一气之下作出洗劫白岩城的承诺,可现在白岩城一旦投降,官兵们期望中的战利品便会全盘落空。所以,此刻李世勣是代表将士们讨赏来了。

换句话说,他们是来“胁迫”天子兑现承诺的。

果不其然,李世勣一开口就说:“皇上,将士们之所以冒着矢石、不顾生死地战斗,就是希望破城后分得自己的一份战利品;眼下城破在即,却要接受他们的投降,实在是让将士们为之心寒!”

阵前讨赏这种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万一处理不当,就有可能激发兵变。

不过这种事情对李世民来讲只能算是小菜一碟。

李世勣话音刚落,李世民立刻翻身下马,首先向将士们表示道歉,然后说:“将军所言甚是!然而,纵兵杀人,掠虏人家妻儿,朕实在于心不忍。请你们放心,凡是将军麾下的有功之人,朕一定用府库中的钱物来赏赐,以此向将军赎回这座城。”

天子都把话说到这份儿上了,李世勣等人当然就无话可说了。

唐军受降后,白岩城的一万多居民都得到了妥善安置,李世民甚至下令对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赏赐布帛。而对于其他各城派驻白岩城协防的高丽士兵,李世民则发给他们干粮,要去要留,任他们自便。

随后,李世民将白岩城置为岩州,任命孙代音为岩州刺史。

六月三日,李世民又将最早攻下的盖牟城置为盖州。

早在唐军攻破盖牟城之前,渊盖苏文曾经从加尸城(今朝鲜平壤西南)派出一支七百人的特遣兵团进驻该城。城破之时,这些人都愿意加入唐军,为唐帝国效力。可是李世民却没有同意,他说:“你们的家都在加尸,如果为我而战,渊盖苏文肯定会杀死你们的家人。得一人之力而灭一家,我不忍心这么做。”随即发给路费和干粮,将他们全部放归。

从这些战后处理来看,李世民不愧是一代明君。

因为上述表现确实充满了人道主义色彩。

当然了,这些做法也可以说是出于一种政治宣传的需要,比如——彰显大唐军队王者之师的风范,以吊民伐罪的姿态收揽人心,从而瓦解其他城市高丽军民的抵抗斗志,等等。然而,无论李世民的动机中掺杂了多少政治意图,只要这些做法能够避免生灵涂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挽救无辜平民的生命,那么不管到什么时候,这些行为都值得我们敬佩和感动。

不过,尽管李世民放过了绝大多数平民和战俘,但是有一个人他却不想放过。

这个人就是高突勃。

李世民把高突勃五花大绑地送到契苾何力面前,要让他亲手结果高突勃,以报那一枪之仇。不料契苾何力却对李世民说:“他为了自己的主公,在战场上冒着刀枪箭矢与臣搏杀,虽然刺伤了臣,但却是忠勇之士。臣与他本来就素不相识,更谈不上什么怨仇,只不过各为其主罢了,请皇上赦免他吧。”

契苾何力可以称得上一个真正的英雄。因为他身上不仅有一种舍生忘死的勇猛,更有一种超越常人的宽宏气度和磊落胸襟。

这就叫大将风度,也叫做武士精神!

只有具备这种风度和精神的人,才配得上英雄两个字。

在李世民的亲自指挥下,大唐远征军以所向披靡之势横扫辽东。

唐军铁骑纵横驰骋在白山黑水之间。

坚实而广袤的辽东大地发出了阵阵战栗。

踌躇满志的李世民将目光转向辽东的最后一座军事重镇——安市城(今辽宁海城市)。只要拿下它,大唐远征军就可扫平辽东半岛,继而跨过鸭绿江,一举夺取平壤!

在李世民看来,这场战争已经赢了大半。

征服高丽只是时间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