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最大公约数

救世主

其实,在大清局势还未彻底糜烂,朝廷还未四面楚歌的时候,载沣就已在琢磨解决办法,他是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大清帝国就此玩完的。

确切地说,早在清军主力于湖北前线磨磨蹭蹭、出工不出力的时候,载沣就已开始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军队指挥不动,各地欲效法湖北,怎么办?!怎么办?!

就在载沣急得团团转的时候,袁世凯的老关系户奕劻同志及时出现了。

奕劻给载沣提了一个很犀利的建议:“现在问题的关键就是北洋军。前线需要北洋军去灭火,中央也需要北洋军的忠心护卫——北洋系遍控关隘,如北京、直隶、山海关、济南、锦州等地都有北洋军驻防。只要解决了军队的问题,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要不咱们还是请老袁出山吧,他调教出来的部队他自己还指挥不动吗?”

载沣听完之后,脸上闪过一抹难堪的红色,毕竟袁世凯是他辞退的,现在要他请袁世凯回来,这不是打他的脸吗?从个人感情上讲,他十分讨厌袁世凯,但目前就要失控的局势又不容他错失这最后的一根稻草。

载沣进退两难。

自己拿主意拿惯了的载沣,这时候突然灵光一闪,他想起来还有一尊菩萨可以替自己分担火力。于是他找到嫂子隆裕太后,请她拿个主意。

在如此关键的时刻,大好人隆裕太后自己也是六神无主,哪里能给载沣什么好建议。结果隆裕只好召来“高级顾问”皇族内阁协理大臣(内阁副总理)徐世昌。

接下来,是徐世昌的表演时间。

隆裕太后的声音一如既往的轻柔:“徐爱卿,你说现在该怎么办是好?”

徐世昌当然早有主意,但因为演戏要按套路出招,所以太后问起来,徐世昌先是一句“臣不敢说”。再问,又是一句“臣不忍说”。最后再问,就是“臣不得不说”。

那说什么?

徐世昌先生摆出一副忠君爱国的表情,以万分诚恳的语气对隆裕说道:“咱们应该引虎自卫,请袁世凯出山。而且,朝廷必须给予袁世凯全权,方能处理当前局势。”

隆裕太后被忽悠得不住地点头称是。

一天后,朝廷正式向袁世凯伸出橄榄枝,是一封电报: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处理剿抚事宜,湖北军队及各路援军归袁世凯调遣,配合荫昌、萨镇冰作战。

但是,袁世凯愿意接手这个烂摊子吗?

……

有那么一种人,当他在你身边时,你不觉得他特别,但当你需要他时,他却已不在你身边,这时你才知道他的重要性。

很不幸的是,对载沣来说,袁世凯就是这种人。

1909年到1911年,在袁世凯被退休的近三年里,他的声望居然比在位的时候还要高。武昌起义发生后,所有人,包括朝廷和革命党都觉得袁世凯是挽救局势的最佳人选。

是不是很神奇?

其实没必要大惊小怪,因为袁世凯身上有八个别人没有的好条件。

条件一:汉人。革命党主张驱除鞑虏,他“被退休”被看作满人打压汉人的证据。

条件二:当下最精锐的军队——北洋军的精神领袖,这是稳定局势的保障。

条件三:官僚队伍中的改革旗手,渴望改革的立宪派喜欢他。

条件四:和朝廷的关系还算可以,朝廷还指望着他力挽狂澜。

条件五:跟列强的关系不错,属于列强最佳代言人,能保护列强的在华利益。

条件六:业务熟练,过去的荣誉和工作经验都是有力的证明。

条件七:老百姓希望有一个强势的人物出来摆平一切。辛亥革命后,他们天天担心南北战争。不动家伙,过和平的日子,这对老百姓来说是硬道理。

条件八: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不极端,不保守,各方都能接受,属于最大公约数。

这么看来,在当前局势下,袁世凯的确最有希望成为那个挽救局势的“救世主”,因为他的地位和作用无人可以替代。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