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战云(二)(第2/2页)

毕竟,我已经是有资格独领一路军马诸事,有资格战队和表态的一方镇守候选了,而不是原本只需考虑完成任务和攻略目标,就能够满足一时的普通军头。

哪怕目前所呈现出来的东西,还是相当的粗糙和模糊。但是有所准备,还是比还无意识的随波逐流,被动应对的好。

这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近来一连串消息引发和触动的。

虽然我人在军前,但是通过奔走在军前的特殊商队,后方的消息也多多少少有所遴选的,陆续汇集到我这里来。

比如,后方江宁行在兼大本营,终于有所大动作了。

北召还后方的那位东南招讨宁总管,用了半年多时间,全力整合江南地区那些易帜军州藩镇的旧部。

最终梳理出近八万的生力军来,作为东南路大军的后援,其中第一批“常揭”“奉圣”两个新军号,约三万人已经渡过江北,向着淮上行进而来,不日将加入北伐军的麾下。

作为某种附带影响的结果,我们这只看似兵强马壮的生力军,也不再是帅司某些人捏着鼻子,也要暂时容忍下来的唯一选择,相应的重要性和关注度,也势必有所下降,而带来任务、配给上的一连串变化。

另一方面,则是江都的粮台营地,发来的地方见闻,说是虽然东南之地已经在南朝的一统之下,但是江南一代的民生,依旧颇为艰巨,甚至还有所恶化,出现了部分流离失所的逃亡景象。

原因也很简单,这些江南士民,在统一后并没有等来天下太平,就此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机会,反而因为,北伐军前输送的需要,而陷入某种后续影响的困境中。

主要的根源,是为了弥补秋后海陆运输逐渐困难的短板,在江宁行在的大力倡导下,江南各地新上任的官员,第一件事就是尽可能的搜刮人力物力,以满足大本营从陆路输供军前的需要。

而相比海运,陆路长途转运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所需人力和沿途的消耗颇大,距离越远,消耗就成倍上翻,而且可以说扰民十分严重。

而原本的漕河体系,却早已荒废多年,于是又有人提出,组织人力逐段疏浚,以部分提高输送的效率,这个消息传出后,于是沿漕百姓又有些骚动不安了。

虽然一时半会,还很难对军前造成什么影响,但是战事一旦有所僵持,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为自身的安危乃至事业和成败,我也必须考虑一些比较坏的可能性和打算,以及相应的后路和对应措施了。

当然了,这种悲观主义的言论和看法,在目前的形势下,还是不适合出现在我和部下探讨的范畴之内,以免杞人忧天式的自乱阵脚或是扰乱军心,只能用这种命题和试练的方式,悄悄进行一些准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