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变数(四)(第2/2页)

而且南朝同样也有在内河小江的,水轮船的运用历史,只是在设计和原理上,与北边的运河里使用的略有差别而已。

因此说是仿造,但是最后得到的成品,整体看起来与过往我们所俘获的那些车船,又大相径庭的多。

好在当初徐州城中避难的人口,有相当部分都是与附近的漕运有关的职业,其中就包括了日常修理和维护车船的匠人和工役。

因此在时候按照职业重新甄别出来后,就得以派上用场了。不过,因为南北的使用习惯和射击理念的差异,一直磕磕绊绊的才鼓捣出现在这个,结合了南北风格和技术的全新产物。

与之配套的,则是从上个冬天就已经开始的,淮东境内运河系统的疏浚和调剂工程,在今年夏天就已经基本完成了,主要是火药爆破和一些新的工程建筑手段的运用。

现在有了这些车船,就可以更有效率的利用南北运河枢纽地区,天然形成河网水运优势,完成物流资源输送的布局。

分为大中小三种规格,以满足横穿全境的长线,支线和点面的具体需要。

第一批拟造四百艘的基本单位,以配备相应的后勤、物流部门和各级官府,具体造价在四千缗到一千缗之间,这还因为是,我军有便宜的物料和人工来源的缘故。

但如果是第二批制造的话,因为人工逐渐熟练,也在工艺流程中积累足够经验的缘故,成本还会再低一些,就可以适当放低一点标准,而用作民间的租用售卖。

与现今大量使用和依靠畜力的社会物流体系,形成某种互补和充实效果。

而且说水轮船的技术积累,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作为蒸汽机为动力的,明轮船的技术前置,而长期运营存在的相应必要性。

将来蒸汽机的体积和功耗比进一步改善之后,就完全可以考虑应用在现成水轮船的改造试航上了。

当然,这个期限就未免有些长了。

初步搞定了交通,就要说到相应配套的通讯手段了。交通和通讯手段,自古以来都是决定代表着,历代政权效率的拓展与外延。

目前六州镇抚治下的传讯体系,还是臂扳信号塔——信鸽和鹞子——快马和驿站,三级混合体系。

其中最先进的信号塔成本最高,但相关的响应速度最快,从长远的维持还是后续利用上来说都颇具优势,只是讯息传递量是有限的,只能适用一些紧急情况和机要内容,而无法体现亢长繁杂的详细内容。

而南朝沿袭下来的传统信鸽和鹞子,便携和机动性很好,在通讯距离上有一个总体上限,传递的信息量同样有限,只能作为战场上的临时补充和应急手段,无法大规模普及和推广成为一种日常手段。

因此,日常应用中还是依托驿站分布,为基础的快马寄递,才是最多见的主流模式。至于,各州县乡里往来的官驿和客货马车,则是民间通邮的首选之要。

这样镇抚府下,两个不起眼的管理小分支——传驿曹和内舶曹,就由此应时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