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 大罗(三)(第2/2页)

虽然外观十分的粗狂和简陋,满是肮脏的油污和泄露的蒸汽。但却是某种工业化的重要标志。

比起传统的水力蓄能式冲机,能效不知道提高了多少。特别是针对造炮,造船已经所需的钢制大型构件而言。至于中小铸件的坯模,在往复的强大机械能之下,更是如流水一般的轻易一次成型。

只是受限于机器本身的材质和工艺,那些用作紧固的螺栓、转轮和管材、密封件,总是磨损的很快,而需要较为频繁的检查、调试和更换。

但是相比所提供制造加工上的产能和效果,却又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了。

与这个时代用的较多的前膛炮相比,淮东制式和标准之下,那些口径越大的火炮,所需组合构件的就越大,但是相应加工的精密要求,却是一点点都不见得省心一些。

因此,一次性能够铸造锻做成形的构件尺寸,就成了某种制造工艺上的瓶颈和限制了。

特别是后装炮所需的密闭门栓,以及炮架上承担全部后座缓冲的螺旋支柱,还有炮管后部从厚到薄的膨胀扩张,乃至更薄、更轻却更加结实的炮管和身架;等等诸如此类的需求,就有了进一步解决的途径和方向了。

而从另一方面说,则体现在造船工艺上的连带突破。

事实上,在拥有了来自东北的大材、巨木的来源,而充当二道贩子牟利的同时,也一直在尝试着从头开始从无到有的自行培养和建立造船能力。

但是这个过程显然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

作为船舶,特别是海运的船舶,从最基本的板材、胶漆,到最细小帆缆、钉子,再,无疑是木工、五金等众多行业为基础的集大成之者。

因此,在通过南边的资源和关系,足足收购和迁移了大小五家的船场和相应配套的工坊之后,才勉强拼凑出一个拥有最基本生产和维修能力的初级船厂来。

这还是因为,大量使用了现成的设备和人手的缘故。而且军用船舶的标准和民用,显然也完全不是在一个层面上。

此外,因为产地和环境发生变化了,在原本造船业发达的岭内沿海,原本很容易获得的一些配件和材料来源,到了北地之后,就无法再维持下去了,而不得不想方设法尽量寻找替代品和新来源。

然后还要与现成的成熟设计和主要部件,进行配套性的磨合和调整,才有可能做出符合基本要求的整体来。

然后,还不能一次到位的直接造大船和进行海试,而是先从风险较小的内河船舶,最简单的联运平板漕船开始,然后是排桨式的中等河船,帆桨混合的大河船,再到人力水轮驱动的车船。

当航行操作和使用经验达到了相应的程度之后,才开始尝试建造一批,往返近海和内河之间接驳的纲船,然后积累了足够在近岸海试操船的经验和数据。

才开始结合南朝诸多成熟的海船设计,建造出第一艘近海使用实验性的单帷小帆船,虽然很快就因为风浪倾覆了,但在这个基础上继续修修补补的改进和海试,这才有了近海捕捞队的标准渔业船,这个副产品。

而直到这时候,淮东方面掌握的造船技术,才算出现一个实质上的整体突破,点亮了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中型和大型船只的科技树前置。

剩下的事情,就是如何在大致原理和设计基本定型的情况下,从简单到繁复的一点点积累,按部就班一步步走完大致进程,的预置时间和基本周期了。

而在这过程当中,翻覆沉船和人员的损伤,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如此下来,相应研发和试制的成本,自然也是居高不下的,一直在变相的烧钱了。

直到目前为止,还只能造出负载最大八百料的剪头飞鱼船。放在南朝大梁的传钵序列之中,也就是海鹘级的中型偏下船只标准。

目前只能承当近海的巡防用途,和沿海港口之间接力式的短途快速运输。

而继续限制船只进一步造得更大的瓶颈和上限,同样也包括需要应用在海船上的那些金属大件,比如用作主要桅杆、龙骨、肋板、船艏方面的加强固件。

光靠靠人力手工可是没法打造出来,就算是蓄能式的水力机械,也有一个基本上限。但是用煤水作燃料的驱动原始蒸汽锤,就不一样了。

至少,在大型水压机被发明之前,往复式蒸汽锤,几乎支撑起了早期工业革命中的,绝大多数船舶机械加工制造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