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九十四章 龙舟议政(第2/3页)

他能看到的数据,最低一级都是一省一省的粮税数据。

偶尔能出现一个府的,就一定是出现了很了不得的大事,多半是天灾。

至于县一级的,他从未见过。

也根本不知道,大秦境内,竟还有这样的事。

贾环笑了笑,道:“因为他们的家乡,土地太贫瘠。再加上越贫瘠的地方,越是混乱。

天高皇帝远,贪官恶绅相互勾结,欺压的百姓几乎喘不过气来,只能苟延残喘,一辈一辈的熬。”

“你还笑的出来?!”

隆正帝真真震怒了,这一刻,他都有命龙舟折返,回京彻查此事的心思了!

他不重宗室,不重武勋,不重百官,唯重百姓。

却不想,他最最重视的人,竟生活成了这个样子!

“陛下陛下……不要急!

臣不是说了,如果不能做出改变,他们只会永远的沉沦受苦,可如今大秦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的日子,自然会发生改变!

不然您说,这几年咱们君臣在折腾什么?”

贾环好言宽抚道。

若是其他事,隆正帝也就让他哄过去了。

可事关他最重视的民生,他如何肯随意糊弄过去。

隆正帝看着贾环正色道:“朕为何不知,你有安排这些穷苦百姓的打算?”

贾环讲道理:“陛下,想让这些百姓过上好日子,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脱离这片穷山恶水!

至少,在现在来说,那些地方就是穷山恶水!

留在那里熬,只能越熬越穷!”

其实何止是现在,就算几百年后,国家不仅分文的税不收,每年还财政拨付大量的扶贫钱款至贫困县,却越扶越贫。

那样好的情况下都无法解决的难题,这个时候又能有什么法子?

只能将这些地方的桌子,全部掀翻!

隆正帝闻言,恍然道:“你的意思是……将那些地势不美的百姓,都迁移到好地方?”

贾环点点头,道:“对,就是这样!

别说江南那些穷乡僻壤,连关中都一样。

关中的人口已经太多了,经过百余年的过重耕种,关中土地愈发贫瘠,养不了那么多人了。

还有河南、齐鲁、湘西等省份。

这世上多的是肥沃的土地,咱们的百姓何苦非要待在那贫贱的地方苦熬?”

隆正帝这下就彻底反应过来了,道:“你是想,将他们都迁徙到海外吧?”

李光地好笑的看着这一对君臣,眼见隆正帝被贾环一点点引到坑里去,故意使坏道:“陛下,可万莫被贾小子哄骗了。

黑辽之地开垦出来,再加上商贸大兴。

大秦这点子人口,自己都不够用。

这还没算西域之地……

若是让贾小子将人口都诓走了,大秦自己就坐蜡了。”

贾环皱眉狠狠瞪了李光地一眼后,对隆正帝笑道:“这老头儿真阴险!

他倒也不想想,臣怎会做那样的事!”

隆正帝狐疑的看着贾环,道:“你到底准备怎么做……

贾环,正如你所言,天下正在剧烈变革中,朕和老相国,都是即将老去的人了,头脑不如你灵活。

你究竟如何作想,说仔细了。”

贾环道:“臣开拓海外,不能只一味的依靠武力征服。

强如成吉思汗,打下了大半个世界,最终也不过是分崩离析的下场。”

“那你打算怎么做?”

这次开口的是李光地,他捏了捏残须,难得正经道:“你那套法子,老夫平日里也琢磨过。

但正如你所说,强如一代天骄,都难免身死国灭。

你又能怎么做呢?”

贾环笑道:“刚柔并济吧,尽量做到师出有名。

先派人去做买卖,咱们大秦在别处是外国人,越是那种落后的蛮夷之地,人的贪婪也就越不加遮掩。

咱们金山银海的流着,必有人眼红……

到时候,就有正义的借口派兵护商。

然后再谈判,争取获得驻兵权。

获得租界,再通商移民……

不止咱们往外面移民,也可以从外面引进许多仰慕天朝上邦,想来大秦赚银子的外国人,比如倭国和新罗国人。

大秦境内,许多道路都艰难险阻,需要理顺。

许多苦寒之地的土地开垦不易,如黑辽西域。

若让大秦自己的百姓来开垦,怕是会累死很多很多人……

大秦的每一个百姓都十分珍贵,可以勤劳劳作,却不必将命送在艰险之地。

因此,咱们可以从国外多招一些苦力劳工回来,让他们来做。

咱们付出真金白银,便不算压迫,当然,他们要比大秦的百姓便宜的多……

如此有来有往间,而大秦始终占据主动。

用不了几年,咱们就能控制住他们的金银命脉,武力又远远强盛过他们。

又不是粗暴的奴役压榨他们,反而给他们带去好处……

臣相信,他们的百姓,终究会认可我们。

随着他们国内的秦人越来越多,影响势力越来越大,将异国变成秦土也就水到渠成了。

到那个时候,臣以为,臣打下的疆土,要比成吉思汗占领的江山,稳固太多。

蒙古人只懂得毁灭,肆意剥削压迫,却不懂得创造财富。

所以,注定会失败。

臣却不然。”

“那你还不是要打量迁徙大秦的百姓?”

隆正帝听的怦然心动,不过到底还能压抑住,回到最初的疑点。

丁口,在过去的几千年里,都是朝廷最大的财富。

若是让丁口大量流失,那朝廷便会流失大量的财富,这是隆正帝不想看到的。

贾环笑道:“至少三五年内,不会大规模的迁移百姓。

臣希望内陆贫瘠之地的百姓,最好都能迁徙到沿海城市。

臣会让银行在沿海之地,兴建大量的工厂作坊,招手大量的劳力为工。

到时,百姓们不需耕种,只要在工厂作坊里劳作,就能养家糊口,还能过的很好。

陛下,这些百姓,在现在的家里,一家能有二三亩薄田就不错了。

他们一家多则十来口,少则四五口,全靠那点田地吃饭,怎能不穷苦?

一大家子人,只要几个人就能种完田,其他人只能闲着,无事可做。

这样的情况,不穷才是怪事。

可去了工厂,一家十口人,就能做十份工,这样的家子越大,赚到的工钱也就越多。

臣在外面不停开拓海外市场,根本不需担忧商货无处可卖。

如此,大秦国内可以不断加大工厂作坊的扩建。

也就能将越来越多的穷苦百姓解救出来,让他们能够凭借劳动过上富庶的生活。

朝廷还能收到更多的税负。

至于迁移百姓出海……

短时间内,会以银行体系下的商贾力量为主,去异国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