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一十四章 不远矣(第2/3页)

实际上,这三五日来,这样的船,远不止一艘……

从洛阳而出,之所以连续十日都不曾靠岸一回,这就是原因。

如今江南大地上,满是抄家拿人声。

处处是哀鸣。

贾环面色却漠然之极,淡淡道:“一家哭,何如一路哭。

一路哭,何如天下哭。

再者,我又没杀他们,不过是让他们从今而后,自食其力。

只如此,其实都便宜了他们。

那些士绅们,挖着朝廷的根基,吸着百姓们的血汗而生。

富庶受用了不知几辈子了,如今只是平平安安的换个地方去劳作,我也不知道他们在哭什么?

读几年书,考个功名,就能富贵一门。

靠这样的人治天下,前朝不亡都没天理。

哼!”

李光地颤声道:“好!老夫豁出去了,也要再咬牙多活几年。

老夫倒要看看,清空了我儒教门人,你忠义王靠什么人来治国!”

贾环哈哈大笑道:“老爷子,可不是我贾环要靠哪个来治国,而是百姓们,需要什么样的官,来治国。

至少,这个官得懂百姓们在做什么,更要懂得怎样帮助百姓们更好的安居乐业,变得富庶丰足。

否则,百姓们凭什么要奉养父母官?

难道是为了让他们骑在头上作威作福吗?”

“行了,愈说愈不知道敬老……”

见李光地如风中残烛般打起了摆子,一直负手而立于前的隆正帝回头瞪了贾环一眼后,道:“老相国的思量,并不是没有道理。

百姓虽然醇厚,但毕竟见识浅薄,未免短智。

读书人熟读史书经义,可与古人学修国。”

贾环笑道:“所以臣才留下了一批官儿,让他们继续主政。

至于其他的,再等等吧,有的是功夫……

哎呀,老爷子,您别只顾着心疼这些倒霉蛋。

不过是受几年苦,又不杀他们。

只要踏实劳作,用不了两年,他们就又能过上吃的饱穿的暖的好日子。

哪里就这般伤感?

我跟您说,看这些没用,也没必要。

您不如准备准备,等到了金陵,让人抬着您去看看百姓们的变化。

在洛阳还不明显,可在金陵……

不是小子跟您吹,在金陵,除非是那种混吃等死的懒汉,否则只要愿意出力做事的,就没有一个穷人!”

李光地闻言面色微变,老眼轻觑贾环,道:“贾小子,你可别吹大气。

金陵虽然自古便是繁华胜地,可有富就有贫。

这世上还有没有穷人的地方?

更何况是百万人的天下大城。

真当老头子快死了,就好糊弄?”

隆正帝也回首,看向贾环……

贾环微微扬起嘴角,得意道:“老爷子,您当小子之前三年,真是带着老婆在江南嬉戏快活不成?

自打小子发现了工商之利后,便将之实践推展开来。

以大秦银行为根,在江南四射铺展。

但核心处,却始终在这座金陵古城。

不,金陵城的生命活力,不在金陵城内,而是在金陵城外。

就在这条长江沿岸!

说多了没用,口说无凭……

瞧着瞧着,就快了,很快老爷子您就能见到了……”

满满的自信,让隆正帝、李光地等人,侧目而又隐隐期待。

……

群山屏障,大江横沉。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金陵,自古便为东南形胜之地。

名副其实的六朝古都,千百年来,皆是繁荣昌盛之地。

然而,纵然在过去千百年来,金陵为神京帝都最昌荣之时,都比不过今日之盛。

真真叫初次相见的众人,瞠目结舌!!

“贾环,那些是……”

看着沿江两岸上,高高林立的烟囱,吞吐着滚滚白烟,恍若走水,隆正帝和李光地都顾不得其他,端着手中的千里眼,边看边激动问道。

连董皇后都吃惊不已,也举着一枚小千里眼,看着道:“瞧起来,怪唬人呢。”

贾环却得意的笑的合不拢嘴,唤了声:“苍儿小六儿……”

俩小毛头闻声,蹬蹬蹬跑了过来,贾环从袖兜里掏出两枚白纸包裹好的方块物什,递给两个眉开眼笑的小人儿。

两人当场剥开,就见竟是两块雪白的方块糖。

两个小家伙一起长大嘴,然后故意“啊呜”一声,将方块糖填进口中,登时甜的弯起了眼睛。

贾环哈哈笑道:“陛下,老爷子,这种白糖,就是从那些烟囱下的工厂作坊中生产出来的。

您二位喝牛乳时,都喜欢放这种糖,好喝吧?

哈哈!

不止您二位贵人觉得好喝,全天下的百姓都觉得好喝!

瞧见了没?

沿江那十八家烟囱,正全力开工,日夜不停的生产白糖。

有多少卖多少!

除此之外,瞧南边那边……

那里还有香胰作坊,染织厂,织布厂,煤油工厂,胶鞋工厂,还有……罐头厂!

所有的工厂作坊,满负荷运转,即使一天十二个时辰三班倒,产出的商货,都始终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

大秦有亿万百姓啊,这些才有多少……

一个中型的白糖厂,一班四个时辰,就是二百多人。

三班倒,再加上做饭的,洗衣的,清洁的,一天至少需要一千个工。

一共十八家,有大有小,合起来一天需要近两万个工。

这两万个工后面,就代表着两万个家庭,至少大几十万人。

这还只是糖厂,再加上其他工厂作坊……

金陵城莫说只有一百多万人,它就是有两百万人,三百万人,都未必够用!

除去老人孩子和内宅,只青壮,其实并没多少……

但是一大家子百姓,只要有两个人在工厂作坊里做工,就能保证一家人都能活下去。

有三个人做工,那么这一家人都能过的很好,吃的饱,穿的暖。

纵然遇到天灾之年,却和工厂不相干。

百姓依旧做事拿钱,朝廷,依旧收税。

老爷子,您现在该知道,小子为何总是告诉你,天下不一样了,这世道,已经变了吧……

过去的几千年来,有过这样的景象吗?

您说说,你们儒家那一套,若不学习这些‘奇淫巧技’,能跟得上这种变化吗?”

前面隆正帝身体都微微颤栗着,没有回头,死死的端着千里眼看着沿江的一幕幕不可思议之变化。

用千里眼遥望,他甚至能看到工厂里繁忙的百姓在做工。

那一张张,疲惫却高兴兴奋的脸,他怎样都看不够……

而李光地却满脸的无法想象,看着贾环道:“老夫常年在都中,没见过这些变化也就罢了。

可江南的士绅,难道看不到眼皮底下这些东西,他们都无动于衷?

他们就没想过,也跟你学着做这些事,于民有利,于己有利,于国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