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7章 沆瀣(第2/3页)

这就是李光弼和郭子仪立刻写了密信去跟玄宗请示的原因,他两人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等待着朝廷的消息。他们担心等来的是玄宗的一顿训斥和怒骂,但显然他们多虑了。

灵州城外的大雪之中,李光弼和郭子仪看到了飞驰而来的李瑁的身影,二人对视一眼,均长舒了一口气。见到李瑁亲自前来,便说明陛下是应允了。李瑁此来,定是代表陛下和回纥人谈判的。

李瑁这一路翻越千山万水,崎岖坎坷之地,千里迢迢赶到灵州,尝尽了辛酸、吃尽了苦头。骑着马在这种严寒的天气之中赶路,那是他这个养尊处优之人所不曾经历的。当初逃离京城时,好歹也是大队人马护送,一路上有车驾代步,虽然辛苦,但还可忍受。而现在,轻骑简从从成都往灵州赶,和当时情形不可同日而语。

身体上疲劳艰辛,每天像是身在冰窖中一般的寒冷,乃至手脚都冻得红肿溃烂。但其实李瑁的心里却并不像他的身体那般感到煎熬难忍,事实上他的心里是很兴奋和高兴的。此番奉父皇之命前来灵州同回纥人接洽借兵事宜,怀中揣着父皇的宝印,胯下是父皇的坐骑,此行自己便代表着父皇亲临,可以全权决断洽谈事宜,这是多么大的信任。在李瑁的人生经历里,还从没有过这样的时刻。这足以证明,此刻的自己是玄宗绝对信任的人,这也代表着一件事,自己也将是父皇心目中最佳的继位人选。

而且,能够离开成都那个地方,这让李瑁的心情更是雀跃。在成都,自己其实没什么腾挪的余地。父皇还罢了,那王源带给人的压迫感和恐慌感更是挥之不去。王源就像一朵巨大的乌云笼罩在头顶之上,不知何时便会电闪雷鸣天崩地裂。相较于其他人的迟钝和无感,李瑁在心里是绝对认为王源必将叛逆的。李瑁读了那么多的史书,每一本上都写着功高震主拥兵自重之人将会作出什么样的行为来,要让李瑁相信王源是忠心耿耿的为了李唐的江山效力而无二心,那是绝无可能的。况且马嵬坡上发生的那些事情虽无证据,但基本上昭然若揭,王源早已不值得信任。在做出如此欺天之行后,还相信王源会忠心耿耿,那便是愚蠢了。

所以,现在自己能脱离王源的控制,李瑁心中其实感到无比的轻松和愉悦。相较于成都的阴云密布和处处危机,脱离成都后呼吸着的自由的空气让他心中的阴霾一扫而光。同自由相比,这路上的艰辛又算得了什么。

一路上,一个极为大胆的念头一直在李瑁心中萦绕,那是个既让人兴奋,又让人激动,但又让人惊恐不安的想法。那是个危险的想法,李瑁深知弄不好便会背负大逆不道之名,但那念头却一直挥之不去,散发着一种让人飞蛾扑火一般的致命的诱惑力,让李瑁在一路上的严寒风霜之中依旧激动的身子发热流汗。但他还没有想清楚想明白,他还不确定自己是否敢这么做,他需要探听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口气,再决定是否进行此事,郭子仪和李光弼的支持是这件事成败的关键。

……

灵州南城外,漫天的鹅毛大雪之中,李瑁看到了在城外驻马而立迎接自己的李光弼和郭子仪的身影。看到两人驻马迎候,李瑁长舒了一口气,挥鞭疾驰而近。

李光弼和郭子仪策马上前齐声叫道:“来者可是寿王殿下?”

李瑁高声叫道:“李将军,郭将军,是我,我是李瑁。我奉父皇之命前来全权商洽借兵之事。”

李光弼和郭子仪忙滚鞍下马跪在雪地里拱手叫道:“臣李光弼(郭子仪)恭迎寿王殿下。”

李瑁哈哈大笑着翻身下马,本想以一个矫健的姿势稳健的落在地上,却没想到长时间骑马和寒冷让他的双腿血脉不通,两条腿麻木不堪,脚一落地便一个趔趄歪倒在了雪地里。

“寿王殿下,可无恙否?”郭子仪和李光弼忙上前查问,将李瑁从雪地里扶了起来。

“没事没事,想必是见到你们太开心的缘故。哈哈哈,终于到了灵州了。”李瑁勉力站稳身形,尴尬地笑道。

“得知寿王殿下到来的消息后,我和郭大帅便在此等候了。本打算去迎候殿下的,但又怕天降大雪方向不明错过了,所以便一直在城门外等候。殿下这一路可辛苦了,快回城歇息。喝些热茶,吃些热酒热菜暖暖身子。”李光弼忙道。

李瑁笑道:“甚好,我已经两餐未食了,你一说热酒热菜,我的肚子都饥肠辘辘的咕咕乱叫了。”

众人立刻打马回城,天色昏暗之时,李瑁已经舒舒服服的泡了个热水澡,穿上了厚厚的裘氅坐在了灵州节度府后宅的花厅之中。

花厅内巨烛高烧,几只大火盆中的炭火烧的红通通的,热气灌满了整个屋子,让屋子里温暖如春。满座的酒菜热气腾腾,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李瑁的脸红红的散发着红晕,整个人也精神焕发,看着满桌的酒菜他已经食指大动了。

“殿下请随便用,穷乡僻地,也没什么好招待寿王殿下的。”李光弼看出来李瑁已经饥肠辘辘,忙微笑道。

“好好好,那我便不客气了。”李瑁举起筷子便开始吃喝起来,李光弼和郭子仪在旁殷勤斟酒劝菜,李瑁吃了个满嘴流油。

几杯酒下肚,几根肥美的羊排入肚,李瑁忽然停住了筷子不食,低头长长的叹息了一声。

李光弼和郭子仪大惊,郭子仪忙问道:“殿下这是怎么了?是不是酒菜不合殿下口味?这等穷乡僻壤之地,确实无法同成都相比。殿下若觉得酒菜不合口味,我等让厨下重新烹调便是。”

李瑁抬起头来,脸上居然泪痕宛然。李光弼和郭子仪更是大惊失色,慌忙询问道:“殿下怎么了?是不是我二人招待不周,有失礼之处?若有失礼之处,还请殿下责罚。”。

李瑁缓缓摆手,掀起衣襟擦了擦眼泪,叹息道:“不干二位的事。我只是忽然想起了父皇来。父皇在成都每日食粗茶淡饭,菜不过五盘,饮食寡淡之极。可以说连顿像样的饭都吃不到,而我却在此吃着满座的酒菜,实在是……实在是心中难安。父皇这一辈子为我大唐江山社稷操劳。临老时却遭此大劫,连一顿像样的御膳都吃不到了。我这做儿子的,心中岂能安心?”

李光弼诧异道:“怎么会这样?陛下连这样的酒菜都吃不到了么?”

李瑁摇头道:“你们有所不知,那王源在成都发起什么节衣缩食的运动,说什么大唐上下要勒紧裤带渡过难关。他上奏父皇要求父皇节省宫中用度,裁减内官宫娥,减供用度,说什么饭菜吃饱便可,穿衣穿暖便好,不要耗费民财。他要父皇以身作则为民表率,父皇没法子,只得听从他的建议,每餐只食用糙米和几样简单的菜蔬,连肉食都很少有。你们说,身为万民之主,什么时候落得如此地步?我大唐子民,连给他们的陛下吃饱吃好的能力都没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