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7章 夺城(七)(第2/3页)

见乞扎纳力低头不语,李瑁的语气缓和了些。今日他心中也极为的愤怒和焦躁,听到李光弼和乞扎纳力又在争吵,终于忍不住暴起斥责。但他可并不希望乞扎纳力真的跑了,那攻长安之战便无疾而终,而且他也成了光杆皇帝,手中也没什么实力了。

“这三天来连番攻城,虽然大军损失惨重,但还未到胜负之时。叛军的损失便很小么?朕看到的是,叛军同样伤亡惨重。跟我们相比,叛军应该更难承受才是。因为史思明现在是孤军,他的兵马死一个便少一个,根本无从补充。今日之战,他已经被迫驱使百姓作战,这表明他已经兵力严重不足。他的十余万叛军恐也剩下不足五成了。在如此情形下,谁能咬牙挺住,谁便是胜利的一方。况且,朕已经有了决定,给史思明施加最后的压力,逼着他向朕投降。在这个时候,你二人却乱了阵脚,教朕着实失望。”

李光弼叩首道:“陛下明鉴,是臣的过错,臣辜负了陛下的期望。”

李瑁摆手道:“你们的心情朕能理解,你们也想尽快拿下长安,这也是朕心中迫切希望看到的。朕不怪你们心情迫切,朕只是不希望你们因为受挫便互相指责,大吵大闹。朕无退路,你们同样没有退路,史思明也没有退路。但是跟史思明相比,朕还有另外的手段。李光弼,你起来吧,朕要和你商议一件事。”

李光弼谢恩起身,垂手站在一旁。乞扎纳力也收敛了吊儿郎当的样子,毕恭毕敬的站在一旁。还是第一次,他对眼前这个大唐皇帝有了发自内心的敬畏之感。大唐的新皇帝这份处惊不变的气度,便昭显了他的威严,他很想知道大唐皇帝有什么新的办法能打破僵局。

“二位,朕认为,在如此情形下,攻城之战可以暂停一日。我大军能战之兵不足七万,朕不想将他们全部葬送在这里。李光弼,你再派人去送劝降信进城,告诉史思明这是他最后的机会。朕会立刻下旨,命王源的神策军立刻逼近长安。当此之时,史思明一旦发现神策军抵近长安的消息,那将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李光弼,你认为朕的主意如何?”李瑁缓缓道。

李光弼冷静的想了想,开口道:“陛下圣明,此法可行。唯一需要担心的便是王源趁机攻城夺取长安。陛下在圣旨中一定要严令王源不得攻城,不能让王源趁火打劫。臣担心的正是这一点,所以才迟迟没请陛下下旨。”

李瑁点头沉思道:“朕明白你的担心,朕其实也很担心。但眼下这似乎是唯一的选择了。朕料那王源也不敢公然抗旨,朕会在措辞上小心些,多加宽慰王源。他不是和高仙芝联名上贺表恭贺朕登基了么?我想,王源他对朕还是忌惮的,朕只要给他些甜头,他恐怕便不会有何异动。此事若是你无异议,便立刻去办,以免夜长梦多。”

李光弼躬身道:“臣遵旨。”

……

清晨的长安城从清冷的晨雾之中醒来。已经很久没有顺天门的钟鼓之声入耳了,城中的的数十万百姓反而觉得心中空落落的。以前傍晚和清晨的钟鼓声是最让人痛恨的声响,一旦响起,人们便仓皇往居住的民坊中狂奔,否则便要被武侯抓捕鞭打。清晨的钟声也会让酣睡的百姓心中焦躁的醒来,迎接这严酷的求生的现实。若论长安城何事最令人厌恶,怕便是这晨钟暮鼓之声了。

然而,在被叛军占据的这近一年的时间里,没有逃离长安的百姓们却无比的怀念起晨钟暮鼓之声来。叛军在长安城中的所作所为,让他们无比怀念一年前的日子。虽然那时候的日子并不好过,但比起现在的日子,那时候的日子便是天堂一般。

在被叛军占领的这一年中,长安城中的百姓经历了无数次的洗劫和抢夺,经历了被叛军和胡人支配的恐惧。虽无晨钟暮鼓武侯当街的恐惧,但他们经历的恐惧比之那些东西存在的时候更为巨大。叛军士兵在长安城中胡作非为,每日都有百姓被枉杀,都有女子被奸淫侮辱,都有财物被抢夺。人们战战兢兢的活着,均有朝不保夕之感。

而且,叛军在城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拉丁入伍,城中的青壮男子几乎都被搜刮干净了,以至于十三四岁的垂髫少年,五六十岁的老年男子都难以幸免。

在叛军严酷的政策下,所有的财物粮食都被搜刮一空,叛军实行了配给制,每日一家七八口人,只能有半升米粮的配额。而且为了这半升米粮,还要被驱赶着去加固城墙,挖掘工事,筑建箭塔等等苦重的劳役。全城百姓如猪狗一般的活着,苟延残喘,不知这场灾难何时才是尽头。

而现在,就连最基本的糊口的粮食配额也被停止了,在朝廷兵马开始攻城的前一天,城中几十万百姓断粮了。叛军不再发给百姓粮食,这让全城百姓一下子进入了巨大的危机之中。

断粮已经三天了,除了那些以前偷偷藏匿起粮食的人家还能勉强支持之外,大部分百姓之家已经无法支撑。饿了三天,连大人都受不了,更别提那些孩子和老人了。而在这样的情形下,叛军为了补充消耗的兵马,在城中连续再此驱赶百姓参与守城之战。让那些皮包骨头的老人和妇孺都参与到战斗之中,更是无异于将百姓们逼到了悬崖边上。

在这种时候,百姓们内心中最后的一丝怒火终于在生死之际被逼迫的蓬勃而出。左右是个死,他们开始意识到,再不能当沉默的羔羊了。

事情的起因源于凌晨的一次强行征兵之事。昨日之战,叛军守军伤亡惨重,死伤兵马逾三万五千余。面对这种情形,史思明再一次下令手下将领在城中强行征兵。长安城中经过很多次的征兵之后,虽然百姓的人数还有数十万,但大多为老弱妇孺病残之人。被篦子般的篦了十几次之后,能够充军为兵的已经少了的可怜。

面对这种情形,叛军们只能将就行事,但凡还能动弹的男子,无论老幼一律拖拽抓走充军。永安坊西边的永平坊不过是长安西城的一个普通的民坊。这里和永安坊一样,住着的都是普通的老百姓。也正因如此,大难来临之时,他们和其他大部分的普通百姓一样没有机会逃离京城。在经过多次的征兵之后,永平坊中也只剩下了大多数的老弱病残之人。

凌晨时分,饥饿寒冷和惊惶中的永平坊中又迎来了如狼似虎征兵的叛军士兵们。坊北李家是一户普通的百姓人家,住在北坊街口第一家。家里只有老夫妻两个和一个死了丈夫在娘家居住的女儿。老翁年近七十,之前在长安城中给人帮工做苦力,倒也身子尚算硬朗。但因为年纪太大,之前的几次征兵都没有被拉去充军,而这一次,他躲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