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0章 不解(第3/3页)

“这……当然是以太上皇的名义下密诏更好了。”众人纷纷道。

王源笑道:“那不就结了?你们都知道,以太上皇的名义给我下诏最好,李瑁会不明白?他设陷阱又何必拐弯抹角的以张德全的名义?难道他认为张德全的面子比太上皇还大?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也许他是故意反其道而行之呢?也许他故意以张德全的名义写信,更加凸显太上皇的处境艰难,引起你的同情呢?毕竟太上皇和义父的关系已然破裂,太上皇亲自写信的可能性不大,倒是通过张德全之手,反倒可信些,也更委婉些。”柳钧沉吟道。

王源呵呵笑了起来:“柳钧,从现在开始,你不要再看兵书了,我发觉你已经走火入魔了。哪有你所想的那么复杂,事情只需照常理揣度,每个人的行事基本上是按照常理而行,哪有那么多挖空心思去钻牛角尖的行为。你是兵法演绎的故事看多了。”

柳钧红着脸道:“您不能否认有这种可能。”

王源笑道:“我不钻牛角尖,若是李瑁有这种算计,我中了圈套倒也服他,能想的如此精妙细致,那说明他是个有算计有本事的。可在我看来,他玩不出这种手段。整体梳理下来,我还是偏向这封信是张德全所写,又或者是在太上皇的授意下所写。李瑁插手的可能性不大,李瑁没这个算计。”

高仙芝皱眉道:“二郎不可如此武断,这件事需从长计议。这样的险不必冒,若有差错,后果难以承受。二郎要尊重众人的意见,切不可一意孤行。”

高仙芝有些恼怒了,其实还有个原因他还没说出口。若是救了太上皇出来,那么将如何处置太上皇?难道要重新奉他为帝不成?王源不知道是不是想明白了这一点,居然想着去救太上皇,这着实有些愚昧。但这些话高仙芝是不可能当着众人的面说出来的,私底下他会跟王源好好的谈一谈。事到如今,若王源还有那样不切实际的念头,那可真是让人无语了。

高仙芝很少说出这么重的话,当他说出口时,就连王源也明白他态度之坚决慎重。自己若是非要一意孤行,怕是高仙芝便要拂袖便走了。王源虽然从来都是说一不二,认准了的事情谁也劝不动,但这一次王源却不想冒着众人的反对来形势,特别是在高仙芝竭力反对的情形下。

“罢了罢了,此事便从长计议便是。既然你们都不同意,我再考虑考虑。”王源无奈的道。

众人长舒一口气,高仙芝脸上露出了笑意,呵呵笑道:“这才对嘛,完全没有必要去冒险,咱们好好的准备,就算硬碰硬,也是有胜算的,不必去做这些额外的事情,一心一意的备战才是正经。”

……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王源也再没提及此事。这件事就像是从未发生过一般。众人各自投入紧张的训练备战之中,也各自忙的不可开交。然而长安城中的细作不断传回的消息,却像是逐渐堆积的乌云慢慢的笼罩在众人心中,而且越急越厚,让人心中不安之极。

这些情报大多数是关于长安城中增兵之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长安城中的兵马聚集之快,人数之多让人瞠目结舌。自从宁州大战之后,李瑁手中的兵马原本只剩下八万余人。但在八月初,三万新兵便从江南抵达长安。八月十二,又两万人抵达,总兵力达到十三万人。八月二十五,又来两万。八月二十七,从两淮之地募集的高达五万的新兵抵达长安。九月初九,从河北道各州府征召的三万兵马又抵达长安东郊。

仅仅四五十天的时间,长安城中的兵马总数竟敢已经高达二十三万之众,简直让人瞠目结舌。由此可见,李瑁正在疯狂的在大唐东南各地招募兵马,或者说已经不是在征召,而是在强行拉壮丁入伍。

九月十二日,派到江南道淮南道等地的细作传来消息,李瑁确实是在强行拉壮丁入伍。东南各地已经闹腾的沸反盈天,起初还只是招募兵马,以高额兵饷吸引青壮参军。但很快,因为招募兵马的速度太慢,李瑁要求进行强制征兵,但凡十六以上五十以下的男子,都在强征之列。东南各地人口众多,所以一旦强征,兵源便开始源源不断。只不过百姓们遭了殃,大多数人是不愿意去参军打仗的,但他们却不得不强制参军,所以闹得一片乌烟瘴气,乱七八糟。

九月十五日,长安再传来消息,又有四万新兵抵达长安,长安城周围总兵力达到了二十七万。王源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再也坐不住了,他认为再也不能坐视下去。李瑁这种疯狂的暴兵速度,要是坐视不理的话,这家伙怕是要用人海战术淹死自己了。

王源知道,一切已经无法再无视下去,他找到高仙芝,两人做了一次长谈。这之后紧急召集了会议,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