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各国设计简史(之一)(第2/28页)

21世纪是设计、建筑术语泛滥的时代,即便在严肃的建筑文章中,一些未经规范的、比较随意的术语也经常出现,比如涉及互联网设计的“体验设计”(experience design)、“偶然建筑”(accidental architecture)、“道德建筑”(the moral architecture)等等,在许多语境下,这里的“建筑”其实更多的是指一种体系和构架。设计理论上经常见到的“新唯物主义”(the New Materialism)、“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现象学理论(Phenomenology)、后马克思主义建筑理论(Post-Marxist theory)、“文脉主义”(contextualism)、女权主义(Feminist)、“酷儿理论”(Queer theory)等等,层出不穷,这既与21世纪表述方式的多元性有关,也和媒体的过火炒作、设计理论商业化有关,大众化消费现象对语言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消费化推动。语言、概念、思想表述和设计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而媒体、数码技术的发达,也使得这些概念、术语的传播极为迅速。设计理论研究正面临一个在和爆炸性发展的媒体对话时,保持自身独立性空间的挑战。

高速的经济发展、以GDP为中心的发展政策,通过产品、建筑设计而导致21世纪的城市蔓延、过度消费、污染环境的恶劣状况出现。城市发展原来是工业化以来的一个社会进步的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更被视为经济恢复的一种体现;1980年代、1990年代,远东地区经济发展有突出的表现,中国在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更加显示出摆脱了中央计划经济束缚,朝市场化发展的成功结果。但是,到了21世纪,大城市的过度发展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后果,对环境、资源、生态、社会、经济都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城市蔓延(Urban sprawl)到郊区,郊区再蔓延(suburban sprawl)到农村地区,城市内部拥挤不堪、交通恶性堵塞、空气严重污染;郊区虽然密度低,但是却在很短的时间里耗竭了农业用地,造成土地资源的枯竭,也造成了水资源、能源的耗竭,环境严重污染已经达到危害身体健康的地步了。由于对私人小汽车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走向了洛杉矶的模式:没有小汽车简直无法生存了。大量的土地用以建造高速公路,资源、环境继续恶化,成为21世纪的一个恶性循环圈。城市蔓延,特别是这种恶性蔓延如何解决,已经成为好多国家面临的大问题。建筑师基本无能为力,需要政府部门、决策者、规划部门、立法部门共同来解决。城市蔓延、过度消费、环境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除了国际合作、各国和地区政府采用一系列行政手段控制之外,设计界也需要积极地投入到协助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来。

设计界现在面临的巨大挑战包括:整个社会过度依赖汽车,造成对资源的严重依赖;文化、医疗、教育、保健、急救等设施严重不足,和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无法匹配;民众普遍对于城市无限制的蔓延、对于奢侈消费感到厌恶、反对,人均城市消耗费用过高,包括住房、就医、教育、交通、娱乐、消费、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道路严重不足,特别是无法承受巨大的汽车流量;日益严重的贫富分化,社会不稳定;快餐食品日益成为主要食品,人口肥胖率越来越高;普遍人口的审美价值水平急剧下降。在这个背景下,追求简洁、朴实、极限主义形式的新现代主义,探索性很强的解构主义,出于环境保护、可持续性生态设计(eco-design)、“绿色设计”(green design)的,讲究为所有人服务的“全设计”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早在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人类有能力使得开发可能持续下去,也能够保证发展满足当前的需求,这个发展不会导致危害下一代需求满足的权益……发展应该具有公平性(fairness)、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共同性(commonality)”。一般我们提到环保建筑、可持续建筑,是用这个定义来界定的。在这个定义上,建筑、城市的发展必须基于可持续性的目的,而可持续性是一个动态术语,好像生态、社会、经济、文化一样,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目标。在生态方面,可持续性发展追求平衡、最佳生态系统;从社会性方面,追求在改善人类生活品质的同时,做到人类生存水平不超出生态系统维持的负荷能力;从经济方面来看,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确保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品质最大的维护的前提下,经济发展也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科学界认为,发展应该做到不降低环境品质、不破坏自然资源,只有做到这两点,才有可能做到可持续性经济发展,而那些工业化型、密集劳动型的经济发展,并不具有可持续性。破坏生态、破坏环境、影响后代的发展,是短期的、具有严重破坏性的发展行为。

可持续性设计(sustainable design)开始于20世纪下半叶,最早起于建筑设计,早期叫作“环境派”,出于建筑设计上提倡建筑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的一个建筑派别,由于与当代的环境意识密切结合,因此颇受注意,但是在建筑设计上,却还没有能够摸索出一条既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够发展具有商业潜力的建筑模式来,因此,具有很大的试验性特征。这个流派主要在欧美国家中流行,在发展中国家还没成为气候。进入21世纪以来,在建筑评论界比较多人使用的一个词是“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进而从建筑的永续发展角度而称之为“可持续建筑”,界定的主要标准是在整个建筑使用周期内能够节能、低碳排放。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生态建筑在选址、设计、建造、运作、维护、翻新、拆除等过程中都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这个前提,建筑本身也要求符合经济性、实用性、坚固性、舒适性。国际上对绿色建筑的设计,基本是从三个方面要求的:高效能地使用能源、水和其他资源;保护建筑使用者的身体健康;提高使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和保护周边环境。

21世纪以来,设计的国际化、同质化是一个很普遍的特点。所谓的“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在产品设计、建筑设计上具有越来越相似的特点,这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与1960年代“国际主义”风格的流行不同,1950年代、1960年代,“国际主义”风格仅仅是一种流行风格,20世纪末、21世纪开始的时期,建筑的现代化、同质化已经是世界设计中很普遍的发展趋向。汽车设计的雷同、消费产品的似曾相识,建筑不仅仅是同质化,甚至是同一批国际建筑师设计的,比比皆是。设计的个性化问题、地域化问题日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