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路易波拿巴的权术与自相矛盾(第3/3页)

第二帝国并没有去改变这一潮流,他们也做不到。

在近代和现代历史上,有很多通过相对或者绝对的武力优势,强行改变一国的土地所有权分配制度的例子,除了法国大革命,以及中国和苏联的革命之外,最近的两个例子,是在二战的两个战败国——德国和日本之中。

在二次大战胜利后,盟国希望彻底铲除掉德日这两个侵略国家的军事贵族集团,除了政治打压之外,破坏他们的经济基础也是重中之重。因此,苏联在德国、美国在日本分别进行了影响深远的土地改革,极大地改变了两国原本的土地体制。

在德国,苏联人没收了所有超过一百公顷(二百五十英亩)的农庄,属于“战犯(纳粹官员和纳粹军队高级军官)”和纳粹政府的土地也全部没收,然后将,它们分割成了一片片十五到二十五英亩的小片地产,无偿地交给了东德无地的农民。

而在日本,美国人的方法要稍微温和一些(当然实质是一样的),主要采取赎买手段,他们透过扶植起来的日本政府,在实质上废除了战前日本帝国所实行的寄生地主制,将所有超出标准的土地(北海道为12公顷,其他地方为3公顷),全部予以没收。

从这一点来看,路易·波拿巴的思想和美苏的现代主义思想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然而,作为一个向现代过渡的统治者,路易·波拿巴却自然有自己的局限性。当时美苏在自耕农群体上最关键的一招棋,他却没有走——他完全没有准备成立一个国家性的农业协会组织,以便团结这些小农的力量。

苏联人在东德设置了“农业生产合作社(LPG)”“国营农庄体系(VEG)”,美国人在日本设置了“全国农业协同组合(农协)”,通过这种方式,将这些原本力量分散、资源薄弱的小自耕农们结成了农会组织,凝聚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也成为了新政府和新体制的重要支持者。

通过这种办法,苏联和美国在德日都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自耕农阶层,也使得他们扶植起来的政府有了一个相对稳固的支持者群体,而且相对合理的土地资源分配体制,也极大地方便了原本几乎成为一片废墟的东德和日本在战后的经济恢复。

而路易·波拿巴呢?他虽然宣称自己是小农们的保护神,但他却没有试图这么做,一直都没有。

他对小农的支持,看上去似乎是自相矛盾的——既给他们许多许诺和优惠,并且一直透过政府施行某种农业保护主义政策,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不成立农业协会组织,将小农们凝聚到一起,形成一股政治力量。

而那些没有被组织起来的小农,在随着时代进步而日益规模化、机械化的大庄园农业面前,是天然地是处于劣势的,极容易因为自然灾害或者价格波动而被迫陷入到破产的境地,更别说给政府以足够的支持了。

他们既然濒临破产,那就当然不会跑去支持这个让他们濒临破产的政府了。于是在时代的进步面前,第二帝国渐渐地失去了自己原本的基本盘,第二帝国在后期的政治孱弱,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以路易·波拿巴的智力,会想不到这种局面和趋势吗?

并非如此,他当然看得出来。

然而,这种看似自相矛盾的做法,正是极其符合路易·波拿巴世界观的做法,是这位成功的冒险家诡诈一面的表现,也是他内心世界的折射。

不管怎样宣称自己是一个热爱社会主义的皇帝,一个爱民如子的皇帝,路易·波拿巴首先身上一个阴谋家,是一个渴望权力、并且希望概不与他人分享权力的皇帝。

这位拿破仑三世陛下,既希望在不可靠的金融家和旧贵族们之外给自己开辟一个稳定的支柱和基本盘,并且让自己显得宽厚爱民,博得万民的热爱;却又不希望这些小农民联合起来之后骤然觉醒,产生危险的革命思想,进而威胁到自己家族的地位和帝国的稳定。

所以,他的这种理念上的自相矛盾也就可以理解了,甚至可以说是必然会发生的。

至于夏尔,他当然不打算在这位未来的皇帝的兴头上泼冷水了。

“您说得对,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