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大唐惊变,繁华盛世过眼云烟(第4/12页)

李瑛的太子之位虽然保住了,但他在李隆基心目中的位置越来越边缘了。更糟糕的是,他的保护人张九龄后来被罢相了,远贬荆州。就在张九龄离开的第二天,李隆基再次召集宰相,商量要把太子李瑛废掉。

此后武惠妃设计派人向太子传旨,说是内宫有盗匪,请太子立即领兵护驾。于是,太子李瑛还有李瑶、李琚赶紧带着自己的卫队赶去了。等到三兄弟带兵进宫了,武惠妃装作惊慌失措的样子去向李隆基报告,说他的三个儿子要造反了。李隆基就把这三个人给抓起来了。

上一次李隆基要废掉太子,被张九龄劝阻了。现在的首席宰相已经是李林甫了,李林甫当然是支持废太子的。但是李林甫没有直接表态,而是说:“这是陛下的家事,我们当大臣的不应该过问的,您就按照自己的意思处置吧。”这种说法貌似不表态,其实就是默认支持。看到宰相没有意见,李隆基就下定了决心。他直接派了一个宦官到宫里宣制,把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都废为庶人,又被赐死在长安城东的驿站里。

君臣同心,共建开元盛世

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力求有所作为。故开元年间形成了政治清明、物阜民殷的局面,史称“开元之治”。

唐玄宗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贤能人做宰相。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都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和大臣。

姚崇办事果断,他因为向唐玄宗提出了十条建议而被器重,做了宰相。十条建议包括了勿贪边功、广开言路、奖励正直大臣、勿使皇族专权、勿使宦官专权等,唐玄宗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议执行了。对于皇亲国戚,姚崇也不进行照顾。当时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欺压百姓,为非作歹,姚崇奏请玄宗批准后,惩办了王仙童。姚崇还主持了开元初年对蝗灾的治理工作。当时在黄河的南北地区都发生了严重蝗灾,蝗虫飞起来遮天蔽日,对庄稼的破坏异常严重。姚崇深知如果不能及时消灭蝗虫,不仅会导致经济的重大损失和百姓的灾难,而且对于国家稳定也不利。他亲自指挥,下令各郡县要全力以赴消灭蝗虫,有功的进行奖励。在他的大力推动下,蝗灾没有再继续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

姚崇之后是宋璟,他也很重视对人才的选拔任用,虽然他掌握朝政大权,但他决不徇私枉法,相反,对自己的亲属还更加严格地要求。一次,他的远房叔叔宋元超在参加吏部的选拔时,对主考官说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关系,希望能予以照顾,弄个好官儿做做。结果被宋璟得知后,不但没有给他说情,反而特地关照吏部不给他官做。

张九龄是广东人,当时的广东被称为岭南,还不是发达地区,犯罪的人也经常被流放到那里,以示惩罚。所以在人们眼里,那里是荒凉、艰苦的地方。出身于广东的人由于历代在朝中做官的很少,所以那里出来的人很难在朝中做到宰相这么高的官。但是张九龄却凭借着自己出众的才华被玄宗相中。张九龄在做宰相之后,也像玄宗那样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干,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在吏部参与选拔官吏时,他一直主张要公正选才,量才使用。同时,对于玄宗的过错,他也及时地指出,加以劝谏,不因为玄宗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隐瞒实情。

唐玄宗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办事干练果断。有了贤能之臣的相助,李隆基开始大展宏图,开创开元盛世的壮丽之景,君臣同心,其利断金。

在唐玄宗统治的天宝年间,全国一共有超过一千多万户,实际人口超过了七千万。公元八世纪,世界上其他国家,如东法兰克福王国从塞纳河到莱茵河之间的人口是二百到三百万,直到十六世纪,地中海地区的人口才五千万至六千万,北非的人口是三百万。在农业经济为主的时代里,人口就是生产力。唐玄宗李隆基时期,人口繁盛,展现出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十分强大。

唐朝的版图,比汉代有了新的拓展。大运河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当时全国的实际耕地面积约八百五十万顷,相当于六亿多亩,人均占有高达九亩多,耕者益力,高山绝壑,耒耜亦满。

开元时期前来朝贡的藩国多达七十余个。这些藩国从东亚的日本、朝鲜到东南亚地区的诸国,从边疆到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地区。长安、扬州等城市,云集着从海陆丝绸之路来华的胡商番客,成为沟通中外经济、文化与政治联系的重要渠道。亚洲各国的留学生来华留学,络绎不绝,还有不少外国人在唐玄宗的朝廷中担任职务。

在唐玄宗李隆基统治的四十多年时间里,禅宗迅速兴起,儒佛道合流成为历史的潮流。李隆基就曾经亲自为《孝经》、《老子》、《金刚经》作注。当时的三夷教,就是祆教、景教、摩尼教,也在大唐得到了传播。

开元年间,李隆基听说一行和尚的学问十分渊博,尤其精通天文历法,就聘他来到京师,安置在皇宫里的光太殿,并多次去看望他,询问治国安民之道。李隆基诏令一行和尚改造新历,以纠正旧历的失误。一行和尚先制造了黄道游仪,以确定黄道的进退。接着,用它测量了二十八宿与天体北极的度数。在实际测量中发现了二十八宿的位置与古籍记载的不同,从而证明了恒星的位置是不断移动的。他使用自己设计的覆矩图,利用勾股图计算,得出了南北两地相距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北极高度相差一度的结论,一行等人实地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在当时的全世界都是首例。一行和尚还在研制成黄道游仪的基础上,参考了历代历法写成了《大衍历》的草稿,不久后就病逝了,张说和陈玄景继续编写,第二年撰成上奏,颁行了新历。《大衍历》提出了比较正确的“定气”概念,推算出与农时相应的二十四节气。

李隆基统治年间,唐朝的文教事业也有很大发展。四部图书的分类正式被国家官方图书馆所采纳,就是在这个时期。当时的藏书十分丰富,一共有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代学者自己著的书就有两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书多得简直让人眼花缭乱。李隆基曾经组织鸿儒学士,在集贤书院校订四部图书,编订《大唐开元礼》,这是当时最为完备的礼仪书籍,之后不久又完成了《大唐六典》的编纂,是当时最为完备的行政法典性质的文件。李隆基还大力提倡教育,广泛设立公私学校。允许百姓设立私学,下令天下的各个州县都要设置一所学校,招收更多的学生来上课,以致于当时的老人小孩都十分懂礼。诗圣杜甫和诗仙李白也生活在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