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日双输的历史教训答《经济观察家》报记者李翔(第2/5页)

又如,报刊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柱,19世纪70年代他们已经有《读卖新闻》,1874年创刊,现在还是日本第一大报。更早一些是明治维新开始那一年(1868)就创办了《中外新闻》《日日新闻》等报刊。中国就没有这样的报纸。这也是制度问题。

记:《读卖新闻》是谁在办?政府还是民间?

袁:是日本的民间资本。

记:中国早期的报纸大都是传教士李提摩太一类人办的?

袁:对。当时也有中国人私人办的报纸。王韬1874年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但是只能在香港办,在内地办不了。甲午之前,主要还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纸。1872年创办的《申报》,是外国人办的。在现代社会,传媒很重要,报刊的言论自由很重要。甲午战争中,《万国公报》等报刊,尖锐揭露了中国政府的腐败、北洋海军的腐败,也揭露了各个方面的对私营经济的不合理限制等等。这些都是外国人办的报纸。但是有中国人参与,包括蔡尔康他们都参与了。但是主要是外国人。

现代国家的管理必须有民众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明治维新,最初是想建立一个开明专制的政治体制。后来慢慢开放,有了一个比大清帝国和沙皇俄国先进的政治体制。中国则根本没有这方面的体制变革。于是,最高权力失去制约,一切大事慈禧一个人说了算。这种机制的恶果是一再酿成大灾难,我想这是最重要的,体制方面的原因。

经济道路的选择,也很致命。清政府坚持的是一条错误的道路。所谓的自强、同治中兴,就是发展官办的军火工业,或者搞点民用工业如纺织厂什么的也是官督商办。路子错了。日本开始也和我们一样主要是官办,但是到了19世纪70年代,发现财政负担不起。于是他们开始卖。清帝国是一条死路走到底;而日本则一发现路子不对头,就赶快把国有工厂卖掉。

记:而且是很廉价地卖。我在想,放在今天,会不会也被攻击是国有资产流失。

袁:对啊。当时在日本也引起一场风波,双方斗得很厉害。历史已经证明,这种暂时的国有资产流失,从长远看对国家发展很有利。首先是甩掉了财政包袱;其次是吸收劳动者就业;归根到底是促进了社会转型。

弄清上述制度性的差异,就不难明白,为什么甲午战争中国会失败、日本会战胜。

双输局面是如何造成的?

记:甲午战争后,双方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

袁:不过,20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甲午以后,这两个国家都输了。

中国固然没有因此发愤图强。甲午战争之后,接连发生戊戌政变和义和团事件这样的与社会进步背道而驰的灾难。国际法传进中国60年了,义和团事件中还是将外国传教士及其家属231人杀掉,有些还是儿童;围攻人家的使馆;再加上大约杀了几十万中国人,中国的教徒和新式学堂的学生、教师,见到就杀。另外铁路、电线以及其他沾点洋气的东西都毁掉;北京最繁荣的前门一带的4000多家商店都被烧掉;翰林院也烧掉了。如此残忍和愚昧,却至今还有一些人认为这是“革命”,简直匪夷所思!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外,拿到中国两亿三千多万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四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三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拿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个钢铁厂。这就导致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记:您的意思是说甲午战争双方都是受害者,即使是对胜利的一方来说也是这样?

袁:中国固然输了,日本也不是真正的赢家。从历史的高度来看,中日两国的四次战争,是人类摆脱野蛮过程中一个令人痛心的记录。

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政府就蓄谋要向外扩张。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这是日本明治维新中一些错误措施的恶果。日本走上错误的道路是由三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发展经济中没有把提高本国人民的收入、发展各个地方的经济放到突出地位。

那个时候日本人的生活是穷困的。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百姓也不富裕,中日两国城市乃至农村生活水平还是很相近的。所以相当长的时间里,互相来往很容易,不需要办什么签证之类的手续。日本的穷人往往跑到中国来与中国下层民众争活路。在东北和不少大城市,日本人做小商小贩乃至卖淫的都很多。如果走以满足内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的道路,它还有很宽的发展余地。但它错误选择了向外扩张作为主要出路,而且是以侵略而不是和平贸易为主要手段。

这是人类的野蛮史的一个部分。不但是日本,很多国家也都是这样,比如英国啦,还有德国啦。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的野蛮性才开始减退。全球化过程加速,开始出现世界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措施,出现世界政府的雏形。联合国,不管它有多么大的毛病,实际上是一个地球管理委员会;经济上有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TO;还有国际法院。地球管理机构,在慢慢形成。

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另一重大错误,是明治维新过程中他们坚持所谓“和魂洋才”或“东洋的道德,西洋的艺术(指科学、技术)”的错误方针。

所谓“和魂”就是神道,说日本是“神赐的土地”,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子孙,万世一系。因此,日本和日本人是特别优越的。这同中国的天朝思想、华夷之辨如出一辙。也就是说,它拒绝价值观念和道德的现代化。其《教学大旨》规定:“教学之要务在于阐明仁义忠孝,探求知识才艺。”而“道德之学则以孔学为主”。1890年发布的《教育敕语》要求:“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辅佐天壤无穷之皇室”,“为朕之忠良臣民”。它用以教育青少年的所谓“东洋道德”就是儒家道德。日本人盲目追随军阀侵略别国,就是这些愚昧的价值观念的恶果。现代社会需要现代魂——现代公民的自由、民主、法治观念,如果价值观念不现代化,必然或迟或早给国家和公民带来严重灾难。

日本人曾经热衷“脱亚入欧”。有的人甚至说要全盘西化。东方国家和东方民族要全盘西化是绝对不可能的。但在“脱亚入欧”口号下,日本学了很多西方的好东西,如教育体制、经济体制、科学技术等等。这些成为它迅速发展的基础。与此同时,它的民族文化保存了下来。日本人到现在为止还在学习世界先进的东西,学习美国和欧洲先进的东西,它的民族特性没有因此消失。任何一个能够生存下来的民族其特性都不可能完全消失。把现代化看成是与保存民族文化势不两立的,是文人学士制造出来的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