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安风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曹植《洛神赋》(节选)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定都许昌时期的年号。从196年到219年,前后共24年。这期间,曹操打败袁绍、远征乌桓,统一北方,逐渐登上权力巅峰,结束并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以曹操、曹丕、曹植为核心,在魏都邺下形成了中国首个文士集团,著名的“建安七子”都在其中。前人总结建安文学的特点,冠以“风骨”二字。那么,“建安风骨”具体指什么呢?

从他们的经历和作品看,他们有充沛的情感,却又不沉溺于个人情感,并不局限于一己得失,甚至超脱了个人恩怨,流露着对百姓疾苦的悲悯。但是悲悯归悲悯,并不因此消沉,反倒有承担的勇气、达观的态度,整体透着一种沉郁、悲壮、慷慨的风格。这些综合起来,或许就是建安风骨的真精神。

后世许多人作文写诗,往往沉溺在个人情愫中不能自拔,既缺乏对苦难的真正认知,又缺乏对现实的担当,或者只停留在苦难的浅层描摹上、对生活不如意的控诉上,又或者行文过于淫巧花哨,和悲壮慷慨的内容不能浑然一体。所以看那些文艺腔,就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那率真、慷慨的呼喊,正是名士时代的先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估计曹操没有想到,

他的慷慨任气和通脱不羁,

居然影响了身后几百年的历史,

甚至催生了一个时代,

一个后人永远无法企及的风流时代。

曹操之与令狐冲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龟虽寿》

207年,建安十二年,逃往东北乌桓的袁氏残部被曹操剿灭,至此,北方完全统一。时年,曹操53岁。

这首《龟虽寿》,就是曹操北击乌桓凯旋而归,途经碣石、登山临海时的慷慨之作。

碣石山,位于今天河北境内,在古代特别有名。这是因为碣石主峰峻峭挺拔,远看就像一根擎天圆柱,非常扎眼。加上这里紧邻大海,地理特征十分明显,所以,碣石山虽然不在五岳之列,但却有“神岳”之称,是古人心中祭海求仙的最佳场所。

早在公元前215年的时候,秦始皇东巡到碣石,就派一名叫“卢生”的方士,去海上寻求仙药,并在这里祭祀海神。据说海神还真的出现了,体积巨大、容貌奇丑,一开口就说:“我太丑啦,你得答应我,不许画我的样子啊!”秦始皇表面应允,却用脚在地上悄悄勾画。海神发现,怒而退回海中,再不相见。

后来卢生带了一副谶图回来,上面预言“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以为“胡”指的是北方少数民族,因此派蒙恬领兵三十万北击胡人、修筑长城,然而神意难测,秦朝没有亡于“胡人”的侵略,却在秦二世“胡亥”手中断送了江山。

过了一百来年,汉武帝又想长生不老、寻找神药。就在公元前110年,到泰山封禅,然后又来到碣石祭海炼丹,还在这儿住了一段时间,想一睹海神风采。可惜的是,历史已然成了传说,凡人再也无法见到神迹。

又过了三百年,曹操平定北方,凯旋归师,途经碣石山。他自觉所建功业举世无双,登临碣石,遂意气风发、豪情顿生,隐隐就有和秦皇、汉武并肩而立的意思。

好比宋徽宗曾睡过李师师,李师师就变得不同寻常,燕青再娶李师师,就隐隐能与天子并称。秦皇汉武都曾登临碣石,碣石就变得不同寻常,曹操再次登临,俨然大有深意。

古人云“君子登高必赋”,眼前沧海接天,波涛四起,水浪奔腾,撞打石山,引得曹操雄心不已、诗兴大发,满肚子锦绣辞章喷薄而出,遂用乐府旧题《步出夏门行》连写五首。这其中,有我们上学都学过的《观沧海》,还有这首千古绝唱《龟虽寿》。

《龟虽寿》的文字很好理解,除了最后一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之外,前面六句几乎句句都是经典。去书画市场,这些句子随处可见。

在曹操看来,秦皇汉武都是一世的英雄。但是,这二人却有很大的污点——那就是,出于对死亡的畏惧,他们变得极其迷信,倾举国之力追求虚无的仙道长生,最终沦为后人笑柄。

相较而言,曹操对生命的认识就理性多了。

曹操自乌桓班师时已经53岁,他虽然步入暮年,但并未选择追求神药仙丹,而能理性面对生命规律,表现出一副达观知命、磊落超然的心态。

所以在《龟虽寿》中,曹操提笔就写了世人羡慕的两种神兽——神龟和螣蛇。神龟长寿千年,螣蛇可以兴云吐雾、飞翔遨游,这都是人们向往的神仙境界。但他却说:神龟趴那里活个三千岁,一样要死;螣蛇飞来飞去,最终一样化为尘土。像这样形若枯槁的长寿,对我来说,又有什么好羡慕呢?

接着曹操就写了自己的抱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虽然千里马年纪大了,但仍期盼日行千里;虽然自己年老了,但一样有着一颗英雄心。岁月没有成为志向的障碍,死亡也没有让曹操变得恐惧荒唐!

这种豁达不羁的胸襟、坦荡自在的豪气,确实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曹操的达观,简直是给那些整日“修佛修道”却又贪图名利、虚伪无比的“伪修行者”们,一记狠狠的耳光。

诗的最后,曹操还很理性地说,寿命长短不仅在天,人们只要好好养生、注意保全自己,一样可以长寿健康!

汉末纬谶学非常兴盛,人们被这种“类神学”控制着,唯唯诺诺、噤若寒蝉,只知道忠孝廉耻,只知道天命祥符,只懂接受、只许顺承,哪里会有一星半点的怀疑精神呢?

可是曹操不同,他打破常规、不拘一格,极富怀疑精神,不仅怀疑世间的礼教、规矩,甚至连天命都要怀疑——那种不服人乃至不服命的枭雄性格,在这首诗中一览无遗。

所以,后来的魏晋时期,社会上能有思想上的大变革,能有玄学的兴盛,尽管是时代趋势使然,但是作为时代领袖,曹操一系列的做法和政令,绝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金庸小说《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在某些地方就和曹操很类似,他们对生命有类似的认知,乐天豁达,而且也都有亦正亦邪、不拘一格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