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侯村的浓烟

报载泰雅人原乡之路:具二百年历史的“南澳古道”经整修后即将开放游览,三十年前造访南澳的回忆又被勾起。

这条古道又名“比亚毫”,是当年带领族人迁徙的头目名字,汉字音译“碧侯”。那年圣诞节我恰好在南澳乡,听说碧侯村有平安夜晚会,便专程入山。在举村皆是基督徒的部落里,这可是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活动。全村老少兴奋地忙着布置教会、准备表演道具,有个人却孤单单地在空旷的山谷田间除草、烧稻梗。我好奇地趋前探视,才知道他不是泰雅人,也不是本省人,而是当年迁台的退役军人,俗称“老芋仔”。

为什么叫“老芋仔”呢?有人说,那是因为芋头哪里扔哪里长,营养丰富却价格低廉。也有人说,“芋”是“愚”的谐音,因为这批人傻得可以,十来岁就离乡背井为台湾拼到老,却落个晚景凄凉。青壮年时保家卫国,退役后又投入开发南北横贯公路、苏花公路等台湾重要交通干线。工程结束后,有些人留在山上垦荒辟果园、娶妻生子。成不了家,或是被姑娘骗光积蓄的,便只有在“荣民之家”残喘余生。即便是比较幸运,能过上好日子的人,大半辈子也脱离不了思乡之苦、弃亲之疚的折磨。

我问这位碧侯的新居民:“怎么不去与村民同乐?”

他只是浅笑,口音带着大陆的北方腔:“事情总要有人做啊!”

惆怅就像是周遭的浓烟,闷闷地一阵又一阵地冒,飘向远方。

宜兰县南澳乡,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