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北魏末期的中原大动乱(第2/4页)

带着遗憾病逝的魏孝文帝没有想到,在他轰轰烈烈的汉化改革中,仅仅因为两个小小的疏漏,就为整个北魏王朝的衰落甚至灭亡埋下了祸根。

魏孝文帝的第一个疏漏,就是对当时北魏军权的控制。

在魏孝文帝时代,对于军权的控制,采取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方式,一方面划拨农民土地,再由农民供养士兵。与此同时,他从北方带来的15万精锐军队,被他整编成禁卫军,在河南地区安定下来,成为拱卫政权的主要力量,他以为通过这些措施,就可以让北魏皇室牢牢地把握住大权,在他看来,这样做似乎是万无一失的。但是他错了一点:这些原本在北方边境战无不胜的精锐,一旦进入富庶的汉地,特别是在中原优越的物质条件下,加上长期以来的和平生活,战斗力退化是必然的,也许这些军队的第一代,尚且能够保留尚武精神,但是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就会渐渐地磨灭掉祖先的血性,沉迷于享乐的生活。在怎样保持军队的战斗力上,魏孝文帝并没有做太多的安排,或许他也来不及做安排,毕竟他只活了33岁。

魏孝文帝来不及做安排,历史的发展却替他做出了安排。原本被他留在北方防备柔然入侵的鲜卑军队,因为改革的推行,其地位已经被完全的边缘化。这些军人的待遇和地位,比起跟随魏孝文帝进入中央的军队来,可谓千差万别,人比人气死人,这些人不愤怒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北魏转向农耕经济之后,国家建立了完备的农业生产发展体系,原本以游牧和战斗为生的边境鲜卑族士兵,生活陷入困顿是必然的,反抗的种子,也就因此而种下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防备柔然民族的“六镇”,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军队的强悍战斗力一直保持了下去,相反北魏王朝所依靠的禁军,在长期的和平生活中,早已经变得腐化不堪,这样的局面,好比是唐朝安史之乱前的“外重内轻”,一旦发生反叛和兵变,情势都是非常危险的。

北魏孝文帝的另一个疏漏,就是他没有料到,整个北魏王朝,特别是北魏的皇族,会在汉化改革之后迅速腐化堕落下去。不但鲜卑民族的刻苦耐劳精神荡然无存,甚至其荒淫奢侈,比起素来腐化的汉族士族阶层,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拓跋宏新营建的洛阳都城里,最早迁都的时候,洛阳城里居住的鲜卑人,不过有2000多人,但到了拓跋宏去世的时候,就已经激增到了1万多人。其中主要就是在汉化改革中受益的鲜卑文官阶层以及贵族阶层们,这些人通过封建化的经济改革尝到了甜头,成为北魏迅速崛起的暴富一族。而西晋、东晋时期臭名昭著的奢靡之风,也很快在北魏王朝重演了:比如高阳王元庸的住宅,和皇宫一样豪华,他一顿饭的花销就有数万钱,已经赶上了西晋司马炎统治时期的那些权贵们。河间王元辰喜欢和人攀富,他的家中养着骏马近百匹,大部分都是从波斯以及东罗马购买来的,家里喂马用的马槽都是黄金做的,他每次召集王公大臣们饮宴,用的器具都是黄金宝石打制的,甚至还包括从中亚购买来的玛瑙、珍珠器具。元辰有时候还经常痛惜,恨自己和西晋大富豪石崇没有生在一个年代,要不然非要和这个西晋首富好好地比比谁有钱。另外一位王爷元戎,见元辰家比自己有钱,回家后竟然气得一病不起。在病床上还天天念叨:凭什么他家比我家有钱。

这样的一个朝廷,腐化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不但王族如此,甚至母仪天下的太后也如此,比如北魏的胡太后,在洛阳建了一座佛寺,大小1000多间屋子,花销就有200多万钱。这个佛寺的每一扇门,都是用纯金打造的,甚至佛像上面还镶有珍珠钻石,一丈八的佛像100多个,全都是用黄金来铸造。当然这时期也留下了经典的文明成就,著名的山西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都是在这个时期所建造,虽然为后世留下了文化遗产,但是在当时,却是虚耗国力。

奢靡之风如此之甚,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整个国家的迅速腐化。比如在魏孝文帝的儿子北魏宣帝在位的时候,当时的老百姓就讽刺,政府管理人事调动的吏部,已经成了卖官的市场,在当时的民谣中,被讽刺为“市曹”。比如魏孝文帝死后仅6年,北魏的官职就有了明确的价码:比如大郡,在当时的价格是2000匹绢,次郡1000匹,下郡500匹,到了公元519年崔亮做礼部尚书的时候,这几个官职的标价已经上涨了3倍,连下郡的官职,都已经涨到了1500匹。买官的时候花钱越多,当官后自然捞得更多,北魏的贪污情况,连北魏的统治者都心知肚明。一度执掌北魏国家政权的胡太后,在河间王元甚做定州刺史的时候,就曾经说“这个人很贪,就差把当地的王宫给搬来了”。由此可见此时北魏腐败之深。

北魏的腐败,自然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胡太后当政的时候,北魏老百姓的赋税激增,一个农民要上交的赋税,比魏孝文帝时期已经增加了近8倍。北魏的许多皇族,更热衷于从事高利贷生意,放贷给农民收取高利息,这样的结果,自然让老百姓的苦难越来越深。

相比之下,苦难更深的,却是此时镇守北方的六镇军人们。

我们前面不断地提到六镇,在这里,对六镇作一个详细的解释。北魏从南下中原开始,北方始终面临着的威胁柔然。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曾经发动过大规模的北伐战争,一度把柔然打得奄奄一息,但是当时的魏太武帝拓跋焘,急于进行南伐刘宋的战争,所以在即将歼灭柔然的关键时刻,选择了收兵南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当时遭到沉重打击的柔然,保留了复兴的元气,到了公元490年魏孝文帝迁都的时候,柔然已经成为了北魏的巨大威胁。北魏孝文帝迁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柔然经常侵扰北魏的北方边境,甚至多次威胁到国都平城,为了让国都有一个安稳的环境,因此才选择了迁都。为了防御柔然的进攻,北魏在平城以北,修筑了一条2000余里的长城,后来又在延边要害的地方,广泛地修筑军事据点,这些据点的名字,就叫做镇,最著名的六个掌握要害的军事据点,就是所谓的“六镇”,包括怀朔镇、武川镇、复明镇、柔轩镇、槐黄镇、沃野镇。这六个镇,是北魏防御柔然南下的要冲,在北魏定都平城期间,驻守六镇的军队,是北魏最精锐的军队,因为有守卫国都的重任,他们的待遇,相当于当时北魏的禁军,统军的军官都是鲜卑族贵族,在北魏军中有着世袭崇高的地位,士兵们也有非常高的待遇。从魏太武帝拓跋焘开始,北魏皇族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历代皇帝每年都要巡视六镇,封赏六镇的士兵将领们,这个规矩一直延续到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的时候,既然国都都迁了,这个规矩当然也就名存实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