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皇帝的种种(第4/9页)

***

恩诏中还有最重要的一件事必须说明,即是定年号。新君的年号,照例由明年起算,而且非正式即位以后,不能颁年号。文宗崩于热河,穆宗未奉梓宫回京行即位礼,即有用新年号的"祺祥通宝"的"样钱"出现,为此,李莼客颇致讥评,殊不知此为别有经济上的理由之从权措施。以后会谈到,此处不赘。

年号起于汉武帝,但历代帝皇似乎全未考虑到历史记载的方便,动辄改元,甚至一年之中,一改再改。直到明朝,始划一为一帝一年号而仍有例外:一是英宗,年号先为"正统",复辟后改为"天顺";二是光宗,万历四十八年秋即位,一月即崩,熹宗接位定明年年号为"天启",如是,则光宗竟无年号,因定即位之日起至年底为止为"泰昌元年"。一年三帝两年号,在正统的王朝为一罕见的现象。但清朝的年号,自入关开始,一帝一号,始终正常。

年号关乎"正朔",等于御名的别称,自应较常人命名格外慎重,或出亲裁,或由军机大臣及南书房翰林拟呈圈定,皆几经斟酌,绝不会不通不妥,闹出宋太祖用伪号"乾德"的笑话。其原则大致如下:

一、避免使用前朝末代年号的字眼,如"崇"与"祯"。

二、声音响亮,绝无拗口之弊。

三、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深入浅出,令天下臣民共晓的涵义。

自顺治以后,年号的涵义如下:

1?顺治——入关之初,天下未定,愿将顺民意,以求大治。此一年号显然有抚慰的用意在内。

2?康熙——天下既定,与民休息,希望安居乐业。

3?雍正——雍为雍亲王,正为正位。特选此两字,正见得其得位不正;世宗喜自作聪明,类此弄巧成拙之事甚多。

4?乾隆——乾卦在五伦中象征为男、父、君,用于年号自是指君。乾隆者"乾运兴隆",可见高宗得位的基础是很薄弱的。此年号配合其他各种迹象,透露了许多秘密。

5?嘉庆——此年号为高宗内禅时所定,嘉是对嗣皇帝的嘉许、嘉勉,庆者高宗自祝。

6?道光——光大道统之意。清朝诸帝年号,道光的涵义比较空泛。

7?咸丰——道光年间,积极整顿盐务、漕运、河道,但鸦片战争的结果,显示财用不足,国势中衰;文宗即位,以求富足为第一要义,因称咸丰。

8?同治——穆宗年号本定"祺祥",辛酉政变,"三凶"被逮,两宫垂帘,恭王执政,同治的涵义非常明显:太后临朝听政,并不专断,愿与亲贵大臣共同治国。

9?光绪——绪有二义,一为统绪,二为次绪。张衡《东京赋》:"故宗绪中圮。"注曰:"绪,统也。"所以年号用此绪字,既以表示德宗为外藩迎立,亦以表示兄终弟及的先后次序,于德宗的身份异常贴切。同光之际,词臣最盛,故能选用此精当深刻的字眼。光自是光大之意。

10?宣统——迎立溥仪的懿旨,明白宣告,溥仪入继为穆宗之子,兼祧德宗。此是根据慈禧的意旨,明白宣告统绪,用意亦在防止醇王一系,或者会引明世宗的故事,以皇帝"本生父"的身份,在宗法上引起争议。

***

在年号之外,御名应如何避讳,亦是在即位之初即须明白规定的一件大事,否则民间无所遵循,会发生触犯"大不敬"严重罪名的可能。

清太祖名努尔哈赤,太宗名皇太极,世祖名福临,都是满洲语的译音,既未以汉文命名,自不发生避讳的问题。又自文宗开始,上一字不必避讳;而至德宗以后,对避讳亦不视为严重的问题,所以此处所说重点,在康、雍、乾、嘉、道、咸、同七朝皇帝御名避讳的规定。

圣祖名玄烨。上一字改用元字;但如天地玄黄之玄、昭烈帝刘备字玄德之玄,都不能改用元字,则在书写时缺末笔作。其他字中有玄者,如弦等,亦准此书写。唯一的例外是畜生之畜,不必缺笔,否则反成大不敬了。下一字烨,以煜字代替。

世宗名胤禛。胤改用允,他的兄弟均因此而改名,只有怡亲王,特旨仍用原名胤祥。至于《胤祚》《胤征》(《尚书》篇名)等,则用原字。下一字禛,以祯字代替。而胤祯原是他的同母弟皇十四子的原名,雍正既夺其位,复攘其名。这是中国历史上骨肉伦常之变的惨剧中最复杂的一重公案,正文中会细叙,此处不赘。

高宗名弘曆(曆、歷的对应简体为历——编注)。上一字弘改为宏,不过他的兄弟不必改名。此外如必须书原字为弘者,缺末笔。下一字曆,日改为止,作歷。历本改称时宪书。

仁宗名颙琰。上一字之半,禺改为禹;下一字琰改为瑗。

宣宗名绵宁。仁宗遗诏改名旻宁。旻字冷僻罕用,如必须用到时,日下之文缺一点,作·。

文宗名奕。上一字不必避讳,永以为例;下一字缺末笔作,凡字中有宁者均准此书写。

穆宗名载淳。淳中之子改为曰,作湻。

至于德宗名载湉,下一字已成死字,毫无用处,故不避自避。溥仪之仪为常用字,但民间不避;当时清室衰微,犯讳亦无所谓;唯少数忠于清室的遗老,书仪字仍有缺笔。

避讳是件很讨厌的事,倘或犯讳,重则有杀身之祸,轻亦不免影响前程,譬如乡会试写作俱佳,而一字犯讳,蓝榜贴出,这一科就算完了。

但对后世史学研究者,特别是在考据方面,避讳的规定常是极好的线索,甚至是有力的证据。尤其是作为反证,例如鉴定书画版本的真伪,样样看来都真,唯独应避讳而未避,即可决其为伪。

再举个具体的例子,《红楼梦》中很重要的一个本子,"己卯本",我的朋友赵冈兄确定它出于怡亲王府,证据是抄本中遇"晓"字皆缺末笔,而其时——乾隆二十四年,怡亲王为胤祥的幼子弘晓,为避家讳,晓字缺笔,其说明确,毫无疑义。

清朝诸帝,对避讳最注重的是世宗。避字讳以外,又避音讳,如禛字应念为"正",即平声念作去声。皇十四子本名胤祯,极可能由于与御名胤禛字异而声同,以音讳为名,勒令改为胤,然后攘"祯"为己有。唐人特重避讳,但亦没有如许花样;西谚"人是政治的动物",这句话用在清世宗身上,百分之百正确。

***

下面要谈清朝皇帝的日常生活,分为公私两部分,先谈公的部分。

这部分的生活,最重要的莫过于处理国政,主要的两项工作是:批阅章奏与召见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