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苏维埃铁甲(第2/3页)

常燕生态度鲜明地支持胡适:“我根本赞同胡适之先生‘无为政治’的意见,中国今日已经民穷财尽,人民所唯一需要的是休息,不但任何性质的内战外战完全与人民的希望相反,即所谓生产建设也是现时人民力量所担负不起的。”

“中心实力派……在最初,他应该与地方实力派相约,制定几条保障民权的大法,这就是葵丘之会的盟约。盟约定后,中心实力派应该首先在自己的领土内切实实行,首先成一立民意的机关,首先做出‘尊民’的榜样。然后昭告‘天下’,敢有蹂躏民意,遏制民权的,与天下共击之。如果中心实力派真能这样做去,我相信各地人民不是全无血气的,他们一定要团结起来,仗中央的声威,靠法律的保障,和地方实力派算账。在地方实力派与人民的权利冲突之中,中央政府可以乘机仗义执言,逐渐削减地方割据势力的权力,培植民权的基础,国家的真正统一,只有在这样民权伸张之后才能实现。武力和专制的结果,只有使人民敢怒而不敢言,地方实力派反得挟持民意以与所谓中央者抵抗,国家是永远无办法的。”

出现这样的“民主与独裁论战”,对杨朔铭来说,既有些出乎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

作为一个民主国家,能够出现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点,才是正常的现象。

而受西方兴起的法西斯主义影响的民主论,则随着希特勒的去世而声势大减。熟知历史的杨朔铭,对于希特勒之死给全世界带来的巨大影响,了解得比任何人都清楚,因而才会说出那样的话。

“施特拉塞尔虽然对社会主义有认同感,但若是他掌权,德国并不一定会发生‘赤化’。”水井说道,“他和斯大林不是一路人,也许会有一定程度的合作,但不可能走到一起去。”

“但是德国和苏联目前在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合作却日益紧密。”江雪莹说道,“我听说苏联人已经建立了一支坦克部队,规模已经超过了我国。”

“这一点我们需要特别注意。”杨朔铭明白江雪莹在提醒自己需要注意苏联方面的动向,点了点头,“将来主宰陆地战场的,就是这钢铁洪流。”

在结束了会议之后,杨朔铭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他记起了刚才江雪莹说过的话,打了一个电话,不一会儿,一位情报军官将有关苏联坦克部队现阶段情况的情报送了过来,并附带有一些照片。

接过文件之后,杨朔铭将它们打开放在了桌子上,他并没有急于去看文字的内容,而是将目光集中到了那些照片上。

杨朔铭拿起一张照片看了起来,照片上是一辆有着圆形炮塔的轻型坦克。

熟悉各种历史上的武器装备的杨朔铭,不用看说明,便认出了这辆坦克的型号。

这是一辆苏联代号为“БТ-2”的快速轻型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苏俄用内战中缴获的坦克建立了一批坦克支队,后来合编为坦克大队。1929年,苏联军事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决议指出由于“装甲武器是一种新式武器,我们对它无论在战术运用上(单独使用或与步兵、骑兵协同使用)或是最有利的组织形式上都没有充分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在1929年至1930年组成常备试验机械化部队。”与此同时,苏联着手研制中型坦克,主要用于伴随步兵作战。后来,受德国装甲兵运用理论的影响,苏军逐渐摆脱了坦克兵单纯伴随步兵作战的观点。

由于历史传统的原因,苏联一直重视轻骑兵的作用,所以要求坦克具有很高的速度。1925年,苏联向美国购买了两辆“克里斯蒂”高机动性坦克,并于1926年在沃罗涅什进行了广泛的试验,同年设计了一种基于“克里斯蒂”坦克的简化型坦克,称为“БТ-1”快速坦克。1926年底又设计出了“БТ-2”快速坦克,经试验后,在1927年1月该坦克获准批量生产。虽然“БТ-2”快速坦克是苏联坦克发展的明显进步,但该坦克的性能仍然不能满足苏联军方的要求,因此后来又研制了“БТ-3”和“БТ-4”两种车型,主要改进在武器部分。1927年底,苏军提出研制另一种“БТ”快速坦克,要求该车不仅要火力强,而且要通过采用本国研制的新型发动机来提高机动性,这种车即“БТ-5”快速坦克,装有一门45毫米火炮和一挺7?62毫米并列机枪。1928年,苏军又提出重新设计“БТ”坦克,要求将车体装甲改用焊接装甲,并加大装甲板倾斜角度,以增强防护力。1928年10月设计出“БТ-7”快速坦克,该车采用新设计的炮塔,安装一门45毫米火炮和2挺7?62毫米机枪,还换用了发动机,使机动性有明显提高,装甲防护也有所加强。БТ快速坦克经过多次改进,已经具有现代坦克的特点了。为了满足不同作战任务的需要,苏联人在该车基础上发展了多种变型车,主要有“БТ-3”坦克架桥车,“БТ-5A”火力支援车,“БТ-5-OT”喷火坦克,“БТ-5Y”指挥车,“БТ-7A”火力支援车和“БТ-7Y”指挥车等。而“БТ-7”的设计经验成功运用到了更新型的“T-34”中型坦克上,因为从“T-34”坦克身上明显可以看到“БТ-7”的影子。“БТ-7”坦克的高速度是依靠奇特的“轮履方式”实现的,公路行驶时使用轮胎方式,越野行驶时使用履带方式,不过这种复杂的轮履结构造成相当程度的使用不便。

“БТ-2”坦克一经出世并装备部队就深得苏联红军的钟爱(“次爱”就是由英国入口的“威格士”坦克,苏联称之为“T-26”),其实这种坦克是有很多缺点的,主要是来自美国的发动机性能欠佳,开不了多久就会过热;驾驶舱空间狭少阻碍了乘员的工作进度,比如在1932年11月7日,10辆“БТ-2”坦克负责参加莫斯科红场的巡行,就有两架临时坏掉了,这可以看得出“БТ-2”性能的不稳定。

“БТ”快速坦克主要供苏军远程作战的独立装甲和机械化部队使用,但因其装甲防护薄弱,在边境小规模的冲突中明显不敌中国坦克,所以苏军使用该种坦克主要用来攻击敌人的后方,以夺取诸如司令部,补给基地,机场等重要目标。苏联人明白“БТ”快速坦克的缺点,于是大力发展了“T”系列的坦克,包括“T-12”(此款坦克拖后到1929年才完成研制,而仿制的T-16,1925年就仿制成功),“T-16”,“T-18”,“T-19”,“T-24”,“T-26”,“T-27”,“T-34”等。

“T-26”坦克和“БТ-7”一样是早期苏军坦克部队的主力装备。其原型是英国“维克斯”型坦克。T26坦克于1931年正式定型,1932年开始正式装备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