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金陵大乱(第2/3页)

向小强看到这个情形心中不禁生出怒意:

且不管为了什么,至少这些士兵还在为你们守住天空,让你们还能在这里游行、骂人!

现在都什么时候了,战云密布,清军压境,还有这么多不知好歹的年轻人!都想做亡国奴吗?

现在口号喊得挺欢,清军炮弹落下来的时候,跑得最快的就是你们这些人!

……

东厂一局到了。门口上百米的路面人山人海,交通严重堵塞。无数学生挤在这里,条幅林立,口号震天。看来这就是各路队伍汇合的终点了。

条幅上除了“废厂卫、清君侧”、“不要打仗、要读书”、“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等标题外,就是写着学校名称的大横幅:金陵大学、江南女子大学、金陵师范大学、江南贡院……其中隐隐居首位的、两支巨大的竖条幅分别书写: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忧人。

高举中间的是巨型横幅,上书四个大字:东林大学。

其余各大学校名拱卫四周,如众星捧月一般。

人群中有男生、有女生。有不少学生站在板凳上慷慨演讲,周围学生围成团,很崇拜的听,不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

除了慷慨激昂地呼口号外,各个学校的学生干部都招呼自己学校的同学归入方阵,给他们倒开水、发给他们印着学校名称的臂章,然后招呼他们坐下,秩序井然。有些陪同学来的、不太关心的学生,就在边上聊天说笑,海阔天空的侃大山,不时嘻嘻哈哈,一点也不紧张,显得很有经验,见惯这种场合似的。

……

汽车堵了半天,实在过不去,又不敢鸣笛,怕再被认出来遭到围堵,便悄悄地拐到另一条路上去了。

“日你妈,一有这种事,就是东林大学带头闹,还闹得最欢。”

司机转着方向盘,愤愤地骂道。

东林大学……从那幅对联看,应该就是传说中的东林书院了。这个被称作“大明政治家的摇篮”的地方,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东林党人。看样子也把主校从无锡搬到南京了。

“群聚党徒、摇撼朝廷”。

这是后世清初统治者总结明朝经验,给东林书院下的评语。经过了这一出,现在向小强也有些理解这句话了。

城南的秦淮区还挺肃静,但昌平侯府门口仍是人山人海的记者。大家都知道女皇这段日子在这里,各大报馆的记者24小时轮流蹲守,希望陛下回宫的时候能拍到。而且自从皇室宣布陛下康复后,陛下还没公开露过面呢,再加上这次清虏、大明先后战争动员,战云密布,这几天都是首辅大臣和内阁在出面,讲话、声明都是他们。女皇陛下倒很低调,一直没出来。

加上这两天全市大学生反战大游行,公然提出“清君侧”口号,全大明的报纸都想采访陛下对此的“感想”。

东厂的三辆车在附近的小巷子里停住。

“我们不能开着东厂的车进侯爷府,特别是陛下在那儿的时候。”

江美庐说。

不错,向小强也明白目前的形势,街上那些“士子”们认为是厂卫为了满足野心,阴谋挑起了战争(其实的确是),这时候千万要把陛下和皇室撇干净,不能让人觉得是皇室在背后操纵(其实也的确是)。现在那些狗仔队都练就了认车牌的本事,眼睛往后车牌上一搭,就知道这车是皇家的、厂卫的、政府的、警察的还是军队的。

向小强甚至怀疑,有些学生心里已经想到女皇就是幕后主使人,毕竟都不是傻子。但他们示威的矛头总不能指向陛下吧?于是厂卫便理所当然的承担了所有罪责,成了唯一的坏人。

他们把两辆小轿车停在这里,所有人都上了那辆大巴。大巴绕道后门,那里也有不少记者,但每天府里的禁卫军换班,就坐这种大巴进进出出。记者们显然对大巴不感兴趣。

……

这次学生大游行时机太巧了,正好在两边快要打仗的时候,他们再有秩序、再守规矩,也会给明朝战争动员带来很大的影响。起码南京市内几处关键地段交通都瘫痪了,而且他们是反战游行,明军除了征召预备役入伍外,街头大概就很难招到志愿入伍的青年了。唉,这些学生都不懂事吗?

一句话,这个时候出这种事,帮了清朝大忙了。

向小强坐在十四格格身边,望着她,悄悄说道:

“你做的很漂亮啊!”

“这次游行?”十四格格摇头悄声道,“和我没关系。”

和十四格格没关系……向小强转念一想,也对,这几天十四格格先是全扑在“女俘”这件事上,后面又跟着他们逃亡,清朝战争动员的时候,她已经被自己人通缉了,不可能谋划煽动反战游行。那会不会是粘杆处别的负责人呢?

然后十四格格看了他一眼,又轻声道:

“你别琢磨了,我们粘杆处从没弄过这种事,这次也来不及弄。是你们明朝内部的问题。”

……

众人下车。这是一个铺着细卵石的小庭院,周围是粉墙黛瓦,墙边一块瘦透嶙峋的太湖石,拥着几丛竹子,墙上嵌着几块长条形青石板,镌刻着历代名家的书法。

但是墙边用沙袋堆了个简易掩体,顶上用厚木板盖上,铺上沙袋。形状像个乡间简易厕所一样。

这应该是遭到轰炸、炮击时,临时躲避用的吧。很突兀,让人一下从鸟语花香中感受到了战争气息。

秋湫和她手下的女孩们下车都很新奇,都知道自己来了什么地方,兴奋地打量四周,尽量压低声音小声说话。向小强的手下们也东瞅西看的,每人两只眼好像都不够用。

庭院当中,两个少女亭亭玉立。她们一个鹅黄,一个淡绿,都穿着传统的明朝宫装,比甲领口轻柔的狐毛拥着粉颈,头顶梳着宫式发髻,配着环佩玉簪,很正式,很庄重。

向小强擦擦眼睛,像看戏一样。这种明式宫装他穿越来后从未见过,很像《红楼梦》里的风格,只是明显经过近代改进的,简化了很多,没有古代那么繁琐。

估计这就是皇家女子的正装了吧。

两个女孩,一个十八九岁,是郑玉璁,另一个十五六岁,向小强不认识。但他看这个女孩长得很像朱佑榕,估计就是朱佑榕的妹妹。皇帝的女儿叫公主,姐妹叫长公主,姑姑叫大长公主。这个女孩估计就是某位长公主。

那个小点的女孩悄声贴近郑玉璁问:

“表姐,哪个是十四格格啊?”

郑玉璁轻踢了她脚一下,小声道:

“枚枚!快站好了。”

叫“枚枚”的女孩轻吐了下舌头,仍像郑玉璁一样,亭亭玉立地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