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天接云涛连晓雾(第2/2页)

忽的,远处岸上传来优雅的琴声,这琴声犹如珠玉落盘,琳琅悦耳。没有想到此时此刻,这里竟然有人,宁江倒也是怔了一怔。琴声方弱,岸边传来一个女子的声音:“不知是何方才子深夜游湖,我家姑娘请公子过来一叙。”

宁江回过头来,与妹妹对望一眼,然后笑道:“既然别人都说了,那我们就过去吧。”

“哦!”小梦将舴艋舟往岸边划去。来到岸边,一个侍女打扮的少女提着宫灯,这宫灯琉璃为骨,外罩绢纱,八角样式,画的是吉祥如意,八角处有彩束悬挂,随风飘动。

宁江一眼看去,见这宫灯在风中纹丝不动,显然是有些沉的,而这侍女几乎只是用手指轻挑细棍,便已将它抓握,由此可知,这侍女如小梦一样,都是练有内功的。

宁江先行上了岸,妹妹在他身后,将舴艋舟系在岸边柳树上,跳到岸上。

提宫灯的侍女对着他轻轻的施了一礼:“公子请!”转身领着兄妹二人,沿着鹅卵石道走去,绕过花红柳绿,前方是一石亭,石亭前挂着两盏八角宫灯,一座铜炉置在亭边,冒着袅袅青烟。

石亭中,放着一张矮案,案后坐着一个袅娜的女子,那女子大约二九年华,梳的是美丽的凌云髻,面上戴着面纱,无法看出模样。

虽然如此,宁江却是看着她,猛然一怔:“绮梦?”

那女子抬起头来,看着他:“公子?你叫我什么?”

宁江静静地看着她,缓缓弯下腰来,拱手道:“不……没什么!敢问姑娘召唤小生到此,所为何来?”

凌云髻的女子疑惑的看了他一眼,心中忖道:“奇怪,这人为何能够叫出我在闺中为自己取的雅号?明明我从来就不曾告诉过他人。”再行看去,又见这人态度恭谨,也不知他刚才的脱口而出,到底是意外还是自己听错。

女子道:“适才听到公子与湖中吟诗,只是此诗,我却是从未听过,不知是何人所做?”

宁江道:“只是舍妹突然想要听诗,小生临场随兴而作罢了,不知姑娘在此,打搅了姑娘清静,抱歉。”

女子讶道:“原来竟是公子自己所做?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能做出这般佳句,公子绝非无名之人,敢问公子名姓?”

“不敢,小生临江郡宁江!”

“原来是作出那首《长歌行》的宁才子?”女子生出纤纤玉手,做了个“请”的优雅姿势,那侍女搬了蒲团,在亭中放下。

宁江也不客气,入亭屈膝,与女子隔案对坐。凌云髻的女子,穿的是柳青色宽袖绕襟深衣,缀着金丝的襟边在饱满的胸前交叠,纤细的腰肢上系着彩条,腰间结着十二穗。

白色的面纱勾在耳际,遮住半截俏脸,眉如墨画,眸光水灵。她看着宁江,欣然道:“公子的这首‘天接云涛连晓雾’与当前的各种诗体截然不同,但却格律奇妙,一气呵成,且韵脚精准,仿佛随时都可以唱出一般。如果我没有看错,当是由‘十二月鼓子词’的音韵变化而出。”

宁江道:“姑娘慧眼如炬!”

这个世界并没有《渔家傲》这个词牌名,不过《渔家傲》的确是按着“十二月鼓子词”的音韵来定格律的。实际上,每一首“词”都是先有曲后有词,是可以拿出来唱的。

李白的《将进酒》,就是按照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作出,所以看上去,与唐朝的其它诗句有着很大不同。而这个世界,就与宁江所知的另一个世界里的唐朝一般,主流还是“律诗”,也正因此,宁江这首按十二月鼓子词所作的“天接云涛连晓雾”,在这女子听来,便觉分外新奇,差不多就像是李白的《将进酒》放在整个唐诗里,自然就显得特立独行、与众不同。

虽然如此,凌云髻的女子却也知道,这首诗词,绝不亚于那首“青青园中葵”,甚至是犹有胜出,且意境高远,极为大气,甚至能够直接名扬天下、流芳百世,这也是她在听到这少年湖中长歌,忍不住便让侍女将他请来的主因。

凌云髻的女子遗憾的道:“十二月鼓子词乃是鼓乐,可惜我此处有琴无鼓,若是公子不弃,可否容我花些时间,为这首新词谱出琴曲?”颇为期待的看着宁江。

还是喜欢做这样的事啊!宁江微微一笑,拱手道:“那就有劳姑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