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如何抓住机遇?(第2/4页)

夏桀是夏的最后一位天子,在夏桀的末年,秦人的祖先迎来了决定他们命运的第一次变局。那就是夏商兴替,新兴的商汤要打倒旧有的夏桀,来建立新的王朝。在这次天翻地覆的改朝换代的变局中,秦人的祖先应该将宝押注在哪一边?

结果秦人的祖先“去夏归商”,把全族的命运押在商汤的那一边,族长费昌亲自为汤驾车,帮助商汤在鸣条击败了夏桀。他们押对了宝,赌赢了这场巨大的赌博,有了一飞冲天的机会。此后秦人的祖先世世代代都为商朝王室服务,一步一步地建立功勋,终于成为诸侯。

秦人的祖先原来到底是什么地位?对此历史学家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秦的祖先可能是奴隶出身,也有人认为秦的祖先本来是最低的一级贵族。但不管是哪一种说法,至少从“遂为诸侯”四个字来看,在这之前他们绝对不是诸侯。

这一族从下层通过几百年的不懈努力,在商朝末年终于得到了诸侯的地位,实在令人佩服。然而得到了诸侯的地位,是不是代表他们此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

到了商代晚期,费昌的子孙叫蜚廉(有的书写作飞廉),蜚廉的儿子叫恶来。这对父子在中国的小说《封神榜》中实在太有名了,因为他们是“助纣为虐”的奸臣。

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

从《史记》的描述中,看得出这对父子的才能出众,儿子是大力士,父亲善于奔驰,我个人怀疑这一点和秦人善于驾驭车马与作战有关。他们父子俩得到商纣的赏识,原本可以凭借这一点安享富贵。但这一次,秦人在经过了几百年之后又迎来了第二次天翻地覆的变局,也就是商周更迭。一边是周武王,一边是商纣王,秦人的祖先应该将宝押注在哪一边?

很不幸的是,这次他们押错宝了,把全族的命运押在商纣的那一边。结果当然如各位所熟知的史实,周胜而商败,随着商纣的灭亡,恶来也就这样被杀掉了。

人生都免不了赌博,哪怕你准备得再充分,思虑得再周密,在遇到关键抉择的那一刻,也有不得不赌博的时候。但历史的残酷就在于,赌博结果的押对或押错,往往命运就相去甚远。秦人的祖先当年押对了一次,在商朝就有了几百年的荣显和富贵,但这一次押错了,他们将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又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

关于秦人祖先后来的命运,我们等一下再谈,在这里要先问各位一个有趣的问题。

对于秦人的起源问题,历史学者素有“东来说”和“西来说”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看法。传统学者相信《史记》中的记载,认为秦人确实是嬴姓一族,而上古嬴姓诸氏族多居于东方一带,因此秦人本来源起东方,后来才迁到西北甘肃一带立国,这一派简称为“东来说”。但许多现代学者怀疑《史记》的记载,认为秦人其实原本是西戎一族,等发迹之后企图抬高自己的地位,就伪造祖先的传说,来比附中原的嬴姓先进氏族,这一派简称为“西来说”。

请问各位,你们觉得“东来说”和“西来说”,哪一种说法更可信?

对于大多数现代人来说,由于受到疑古风气和多元思想的影响,我想很多人都会觉得“西来说”更可信。一个原本是戎狄的蛮族,为了抬高地位并取得统治中原的正当性,故意捏造历史,说自己的祖先也是黄帝子孙,而且在上古时代立下很大的功劳。这种强调传统史书有问题,古代历史多半为后人伪托的说法,在今天是非常有市场的。

历史的真相如何,在此不敢妄下定论,但我们不妨从考古发现来了解一下这个问题。

一九八二年在甘肃甘谷毛家坪曾经发掘过一批秦人墓葬,时代自西周早期至战国初期,前后延续七八百年之久。这批墓葬非常特别,随葬陶器的形态及组合与周人十分相似,可是葬式和周人却完全不同,但其文化面貌与西戎亦无相近之处。因此从墓葬来看,秦人似乎既不同于周人,但他们恐怕也不是西戎。

二○一一年,考古学家又发掘了甘肃清水李崖遗址,时代自西周早期至晚期,其中包括许多秦人墓葬。这批墓葬中出土的随葬陶器,以及墓主人的葬式和葬俗都带有非常明显的殷商风格。因此从这些发现来看,早期秦人文化与西北的戎狄关系不大,反而与东方的商文化关系密切。

所以在这些考古遗迹被发现之后,原为现代历史学者所极力主张,认为秦人本是西北戎狄的“西来说”逐渐乏人提起。而传统说法,也就是主张秦人出于东方古族的“东来说”,开始占据学界主流。

当然,各位可能会有疑问,光从墓葬和考古文化来判断,就能够完全确定这件事吗?不必急,这里我要再引用一条新的材料,帮助各位来思考这个问题。

二○○八年,位于北京的清华大学接受了一批捐赠的竹简,后来被称为“清华简”,据专家判断可能为战国时代的文书。在这批“清华简”中有一篇叫作《系年》,其中记载了这么一件史事:

飞廉东逃于商盍氏。成王伐商盍,杀飞廉,西迁商盍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

这里的“飞廉”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蜚廉。这里记载说,蜚廉在商纣失败以后,向东逃到了商盍氏的领地,这个地方相传就在山东。后来周成王讨伐商盍氏,杀掉了蜚廉,还把商盍的人迁徙到西边的邾去,这些人就是秦人的祖先。邾在哪里呢?关于它的具体位置,史学家还有不同的看法,但基本认为是在今天甘肃一带,这也就是后来秦人立国的地方。

为什么周人要强迫秦人的祖先迁到遥远的西方去呢?《系年》里面讲得很清楚,“以御奴之戎”,就是为了抵御戎狄。换句话说,也就是秦人的祖先被周人当成了炮灰,把他们迁到西方边境去和戎狄作战。

周人真是如意算盘打得好!倘若秦人的祖先战胜了戎狄,则周人就没有了西顾之忧;倘若戎狄战胜了秦人的祖先,则周人没有损失,还去除了隐患。但不知在这一刻,身为战胜者的周人,是否意料到在八百年后灭掉周王室的,正是这些炮灰的子孙。

从考古发现和“清华简”出来之后,在秦人起源的问题上,“东来说”基本上就压倒了“西来说”,成为目前大部分古史学者认可的一个观点。如果上面这些证据真的可信,那么这就告诉我们,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轻易推断古人是造假,这种做法和盲目相信古人别无二致,“迷信”和“迷不信”一样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