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敌人,是亡灵!(第3/5页)

我的老师当年教我,人绝对不可以交不孝的朋友。为什么呢?父母对他那么好,他都能对自己的父母不孝。如果你跟他交朋友,你对他再好,能好得过他的父母吗?他对父母都如此,你觉得他对你,能比对他自己的父母更好?你以为你是谁啊?

就像前面所说的,古人认为最高的道德和最高的智慧往往是合一的,无论你用智慧去计算,或者你用道德去判断,只要境界够高,所做出的决定必然是相同的。

二老跟儿子们说了真话,他们说:“你们的军队一定会战败,战败的地方在殽山险要之处。”所以二老为何而哭?是为即将惨败的秦军而哭。这是二老最后的预言,我们来看这个预言会不会成真?

三十三年春,秦兵遂东,更晋地,过周北门。周王孙满曰:“秦师无礼,不败何待!”

第二年春天,秦兵开始东征郑国。这次东征之旅十分漫长,因为从秦国到郑国,至少必须穿过晋跟周两个国家。秦军先经过晋国,然后又穿越周的王畿,直接从周都的北门外通过。这次秦国是要去偷袭,当然不会大声宣告我们要经过你的地盘,更不可能会去朝见周天子。可是在外交礼仪上,率领军队通过别人家的地盘,却不跟人家打声招呼,这是极为无礼,甚至可能引发国际纠纷的事情,即使在今天都是如此,因此周的王孙姬满大骂:“秦师无礼,不败何待!”

为什么周人要大骂?因为秦人这样的举动实在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为什么周人只能大骂?因为周人打不过秦国,除了大骂还能干吗?王孙姬满只好诅咒秦军一定会惨败,后来果然被这个乌鸦嘴说中了。

《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的“弦高犒秦”

根据《左传》的记载,王孙满的不满(好绕口的一句话)是因为秦军过周北门时没有卷甲束兵,因此认为秦师“轻而无礼”。不论是哪种情况,总之秦师确实没有表现出对周天子应有的礼仪,也难怪周人生气。不过话说回来,秦人自以为是秘密偷袭,沿途各国却都知道他们出兵,这种毫无秘密可言的“偷袭”还真是“不败何待”!

兵至滑,郑贩卖贾人弦高,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牛,曰:“闻大国将诛郑,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秦三将军相谓曰:“将袭郑,郑今已觉之,往无及已。”灭滑。

等秦军一路走到滑这个地方,这时候发生了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件事,就是“弦高犒秦”。郑国有一个商人名叫弦高,本来是带着十二头牛要到周国去卖,从这个数目来看,这人应该不是什么大商人。结果他倒霉,中途碰上了正要去偷袭郑国的秦军。大凡在这种情况下,军队的行动绝不能泄密,因此弦高最有可能的结局是被灭口,其次则是被俘虏。人都如此,牛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弦高非常害怕,但他灵机一动,干脆冒充郑国的使者,将牛群当成郑国的礼物。他主动对秦军说:“郑国听说贵国要来征讨,已经做好一切防御准备,先派我带十二头牛前来犒劳秦国的军士。”这句话一讲出来,秦国三位将军立刻大惊,我们要偷袭郑国,结果郑国已经发觉了,这场仗还怎么打?如今就算去了也没用,只好不打郑国了,顺手把滑灭了。

弦高为何这么做?其实《史记》将他的原始动机讲得很清楚,只不过就是“恐死虏”而已。但最后他的灵机一动,不但挽救了个人的命运,也挽救了国家。

读到这里,请各位停下来,我想先谈谈另外一件事。

“烛之武退秦师”跟“弦高犒秦”两个故事流传千古,他们的机智被后人所传颂。在我小的时候,这两个故事是被写在语文课本里的,用来宣传弱国也可以靠外交在大国的夹缝中求生存,以及个人怎么靠机智拯救国家,是典型教材。

关于这两点,课本里说得有没有错呢?当然没有错。但如果各位在更熟悉郑国的历史之后,或许就会有另外一种想法了。

郑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它是春秋初年天下第一大国。前面曾经讲过,西周末年,看到王室有危机,首先决定逃跑到东方的,正是郑国。在西周灭亡时,拥立那个勾结外族杀害自己父亲的不义周平王,并借此获得最大好处,执掌朝廷大权的,也是郑国。后来周桓王厌恶郑庄公的跋扈专权,庄公就立刻翻脸,春秋时第一个带兵和王室作战还把周王射伤的,还是郑国。一言以蔽之,这是春秋时代天下第一不要脸的国家。

后来郑国国势衰落,四周的国家全部对郑国虎视眈眈。北方的晋国联合秦国来打它,它就搞个“烛之武退秦师”,靠着辩才化解了军事危难;西方的秦国来进攻它,它就靠着小商人弦高的机智,最后也解决了这次危难。等南方的楚国来打它,郑伯就脱光了上身,牵着一头羊,代表自己是罪人,前来向楚王乞怜,楚王就原谅了他。

乍看之下,这个国家手段百出,每每都能靠着聪明挽救自己。可是各位要知道,到了战国初年第一个灭亡的大国就是郑国啊!而且灭了它的,还是战国七雄的第一弱国韩国。

郑国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呢?人如果不自立自强,老是耍这些心计,终究是要完蛋的。国家更是如此,自己的内政军事乱七八糟,总想凭外交关系和手段来解决危机,最后还是要被人宰割的。

人生在社会上当然离不开社交关系,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可是如果你自己没有本事,除非那个关系是你爸妈,再怎么样他们都要维护你到底,否则的话,历史告诉我们,如果你没本事,关系、人情只能成为消耗品,终究是要用尽的。只有你有本事,能够与人形成利益共同体,关系不断增益加强,才能相得益彰。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像郑国一样“虚内务而恃外好”,终究是不成的。

接下来,我们再回到秦军的部分。

秦军偷袭不成,又不能无功而返,回去怎么交代?将士的士气又如何安抚?于是秦军只好顺手把滑给灭了,当作这次出征的战绩,这下就捅了马蜂窝了。

当是时,晋文公丧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遂墨衰绖,发兵遮秦兵于殽,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

秦军灭滑的时候,晋文公还没有下葬,太子襄公知道后非常愤怒。为什么呢?《左传》说滑是晋的同姓之国,《史记》则说滑是晋的边境之邑。但不管如何,晋国都把滑看成是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晋国在后来的《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说:“……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殽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将秦国在文公未葬时出兵灭滑,当成是大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