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第2/3页)

环抱城的封地主一降,其随从纷纷扔下武器抱头蹲下投降。

严冽进城,先让人捆了环抱城的封地主,南疆大军封锁了各街道、侯府、环抱城中的大贵族豪商们的府邸,又再将投降的披甲人和战奴聚到一起严加看管,同时派人清点战损和战获,以报战功。

拿下环抱城、鹿角、林原的消息,陆续抵达花丘。其中环抱城的收获最丰,俘虏了披甲人、战奴两万余人。鹿角和林原的守军少,只有几千人,俘虏不多。三座城都是完好无损地拿下了城,而这些城因为离南疆近,好几年没进贡,也不用给那些累世公侯府交钱财,养得极肥,仓库中堆满了粮食布匹。攻城夺地是功劳,俘获更是大功劳。

没抽到签出战的门郎将邱骆直扼腕,对着自己的手,连续呸好几口,臭手气!

捷报、战获传来没两天,另外十三城的降书又到了。

这次是无条件投降,愿任凭南疆王处置。

羽青鸾先下令,占下的三城,各留五千玄甲军守城,又派遣各衙门入驻。

户部的户籍司全面的人员清查、登记造册和发放户籍。

土地司收拢所有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再安排开垦建设。

开垦的方式分成三种:

第一种是用战俘,那些底层披甲人或战奴出身的战俘,罚为苦奴三年。三年后便可提交申请,经考评通过后,发放户籍放为良民。

第二种是承包给有实力开荒的大豪商或贵族。他们都是在南疆搞开荒建设的,有着天然的优势,更有效率。

第三种则是招募那些失地的良民开垦原本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一年时间为限,如果耕种出来的粮食达到南疆的产粮标准,熟知南疆耕种管理标准的,交纳完当年的税收后,归还耕地并且发放地契。如果种满一年,耕作方式严重不达标者,土地彻底收归南疆朝廷另行安排。

随着南疆各部衙门迁入三城,有医院、学堂、作坊、商铺等也都跟着迁了过去。

裴曦早在开战前都已经准备好迁入工作,将春耕要用到的各种物资和管理人员都调备齐全,等到攻下城,那些俘虏就是现成的劳力,直接投入到了生产中。

递交降书的十三座封地好收,难的是收下后的治理。

南疆如果要治理这十三座封地,必然要分出去大量的人手、物资,首先农耕工具就更不上,拉慢生产。一旦占下另外十三座封地,那么,南疆必然要去三座已经起势至少拥有十几块封地的大封地主接壤,稍有不慎就会发生遭到三面夹击,以一己之力与六十多个封地开战。

南疆的储备还不足以支撑这样的大战事,一旦后续供应跟不上,必伤元气。

可南疆已然发兵,箭已离弦,便没有不收那些投降封地的道理,且不管南疆收不收那十三座封地,相临的三个大封地都已经动兵,准备阻截南疆。

羽青鸾召聚玄甲军将领商议接下来的进一步行动。

玄甲军上下的意思自然是打。那十三座封地都有粮草充足,打下来养得起兵,划算。至于旁边的三个大封地,反正迟早都要打的,他们兵势强盛,武器精良,有足够的底气开战。

羽青鸾问:“拿下另外十三个封地,防线怎么设?”拿下十三个封地,要守九座城。

玄甲军的意思就是那九座城,每座城驻军一万玄甲军,不怕他们来攻。

裴曦满脸诧异地看着这些铁憨憨。照你们这种分兵法,有百万雄师都要让你们拖垮。

羽青鸾扭头看向裴曦,问:“你的看法是什么?”

裴曦起身走到挂在屏风上的地图前,说:“收下那十三座封地后,我们便占了十六城。先将各城的人撤往鹿角、环抱、林原及周边,将与唐公、敬世侯、耀武侯地界相连的八座城空置,只守最中间的四通城。”

他指向最中间那座名叫“四通城”的地方,说:“四通城,取四通八达之意,可通往各城,南疆大军驻扎在这里。不管那三个封地从哪个方向过来,四通城都能出兵阻截。我们在四通城之后,还有花丘驻军和南疆城防线,一旦他们越过四通城,那么我们便可从南疆大营发兵,里应外合,清剿他们。”

“兵出南疆,取十六城,我们先把其中能够占稳的八座城治理好。”

众人经过商议,觉得这法子可行。

羽青鸾派出五万大军占下四通城,又从周边新占得的封地调粮到四通城供养驻军。

那些封地的贵族全部撤到环抱、鹿角、林原三城,至于良民、豪商则由他们自便。

南疆派出五万大军震慑住唐公、敬世侯和耀武侯,使得他们不敢出兵来犯,大力发垦、发展民生经济。

那些投降的侯爵贵族们的披甲人和战奴都没了,他们变成良民,被玄甲军押着举族搬迁到环抱、鹿角、林原。好在全家老小的命都保住了,家资钱财都还在。

他们抵达押送地后登记了户籍,买了房屋落脚,待走动起来后,发现情况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坏。

首先,在这里做买卖很方便,到商务部办了登记手续,就能做买卖,不需要四处走动打点关系。他们虽然没了地,城里的储粮被玄甲军搜走了,但各家府邸里的东西都保住了的,粮食、布帛、稀罕物什有很多,开个铺子就能做起买卖,周转起来。再就是,虽然他们被夺了贵族身份,但在南疆谋官只看本事,不看出身。

他们中有很多不占嫡长继承不了家业的豪商或小商人,家资浅薄,但常年在外奔走行商,见识和本事都不差,见到商务部招募人才,提出来的招募要求自己似乎也合格,抱着试试的想法去了,结果竟然被录用了,回来就有了官身。

侯府嫡三子,没爵没荫,弓马出众,武部招人,抱着试试的心态过去,第一天的文武初试都过了,试用三月,三月后要是能够通过正式考试,便能在武部任职,虽然是从最底层的武部差役干起,但他们学过贵族文字,本事样样不差,比起那些战奴出身的人,有极大的晋升优势,努点力,前程必然不差。

这对不能继承爵位的那些贵族子弟来说,简直就是意外惊喜,命保住了前程也有了奔头。

至于自己的嫡亲大哥没了爵不太开心,他们只能劝其想开点,好歹命保住了,侯府嫡长子的本事也是样样不差,不如趁着现在到处都是机会去搏个前程。

侯世子们中,想得开的,放下自己曾经拥有的尊贵身份跟其他人一样去谋前程出路,想不开的,激端点的有自尽的,也有颓废的。

大家都在忙着投奔前程,就连府里的女眷都忙着开铺子、谋官身、学本事,没空搭理那些萎靡不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