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楚国逢劫盗 数语达款诚(第2/5页)



管大人惊道,真是冤家路窄,竟然是他。

这个被人称为管大人的就是当年在青云里逐捕小武的丞相府使者管材智。后来得知丞相灭门之祸最终还是因小武密藏的文书而起,一直非常悔恨自己的畏软。可是细想一下,当时的确没有办法,只能怪自己太轻敌,如果早早地开府库征调弓弩手一起去捕人,小武就插翅也跑不掉了。可是谁料到突然有人来救他呢,这只能说是天意。

如将军问道,难道就是你所说的沈武?

管大人颓然道,如果是他,我等万无逃脱之理,即便我等威胁杀了王太子,他也不会放过我们的。当年他才不过是一个区区的县丞,秩级三百石,就敢矫诏征调郡兵,击杀数百群盗。现在他手持天子节信,哪里会对我们屈服。

如将军道,原来就是此人告发了丞相的阴事,的确冤家路窄。不过看他谦恭礼让,年纪轻轻,却颇有长者风范,怪不得皇上对他如此看重,从小吏一下擢拔为二千石郡守,这高禄确也不是妄得的。

管大人道,将军所见极是。其实臣当日奉命去杀他,心中也有些不以为然。此人还是颇有才干的。况且丞相的职责就是为天子分忧,这样以私事捕系下吏,实在做得也不太妥当。

如将军道,唉,其实丞相何曾想这样做,公孙君侯鞍马出身,性格爽直,对皇上还是很有感情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公孙太仆所为啊。我等既然委质为人臣仆,遭受牵连,虽然冤枉,又有什么可说呢?

这时楼下小武突然加大了声音,诸卿都是朝廷骨鲠之臣,或者曾经为汉家长吏,一举一动都是朝廷的楷模,更当遵奉法纪,为黔首先,怎么竟然做了群盗,一朝不慎,就白白玷污了家族清声呢?臣武虽然出身乡鄙,却也懂得忠孝大节,甚不以诸卿所行之事为然。

楼上诸人大惊,这个绣衣使者怎会猜到他们从前的身份?的确,他们原来都是丞相的府吏和舍人,当时江充率领车骑,搜捕公孙贺的第宅时,他们正好在外面办事,听到风声,赶快逃亡,知道免不了会受牵连。他们仗着熟悉官府公文,诈刻符传逃出函谷关。一路亡命到楚国,碰上楚王招纳舍人,才隐瞒身份,躲藏在楚王府邸。就算是楚王,也不知道他们当初的身份,他们自我介绍是三辅游侠,没想到在这彭祖楼下,却被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喝破。

他们正在心惊的时候,楼下又传来小武的话声,诸卿为朝廷官吏多年,自当比本府更加晓畅事理。须知人生在世,当以忠孝立身。而圣人之言,孝更在忠上。诸卿既然不愿亲附朝廷,本也无可厚非。大丈夫各有所志,岂可勉强。但是也不该做劫质这样人神共愤的事情。要知道这不但背弃公义,而且有辱家声。将立身之孝都背弃了,哪里还能以人的称号立于天地之间?臣武甚不以卿等所做之事为然。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头可断,义不可废。无论如何,做事都该依乎道之所在的。造次必当于是,颠沛亦必当于是啊。

楼上诸人沉默一阵,这些话好象说到他们的心坎里去了。其实他们都是立身谨严的官吏,谋反这样的事是想也没想过,不过在丞相府做事,很多事情身不由己罢了。现在亡命出逃,隐姓埋名,也是因为不想连累宗族。他们都是世代为吏的良家子,被诬谋反是很让宗族蒙羞的。

于是他们各各面面相觑,突然如将军打破了沉默,大声道,好,使君大人的话甚为有理。礼尚往来,得使君大人良言,下臣也有薄礼相赠。说着他左手握住弓臂,右手搭上箭,挽满,嗖的一声,箭如脱缰之马,直奔正当中那辆冲车而去,啪的一声,钉在那冲车的旗杆上,发出咯咯断裂的声音。一个县吏爬上去查看了一下,骇然道,使君大人,这贼刑徒的箭竟然射在起先那枝箭射出来的箭孔里,贯穿了积竹的旗杆。

小武的心也是一沉,涌起一阵烦闷,看来自己的劝告并不管用,最终只有派人硬闯了,总之无论如何,也不能将赎金拱手相赠的。他慨叹了一声,正要发令强攻,这时听得如将军又继续大声道,我大汉臣民当以孝立身,大人所言,下臣佩服之至。没想到使君大人年纪轻轻,竟有如此见解,让我等真如发蒙一般。下臣愿意束手就擒,随使君大人回县廷去候罪。说着将弓和箭壶往外一扔。



余下诸人见他扔下武器,愕然了一下,有一人劝道,如将军,劫质是大罪,会处磔刑的。

如将军缓缓地说,诸君如何决定,如某不敢相强。只是如某世代都是汉家忠臣,做劫质这样的事的确太不应该,刚才是一时糊涂了。如某即便死了,也不愿意被人骂为劫盗。

可是我们已经这样做了,免不了被骂。现在后悔又怎么来得及。

如将军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即便如此,无愧于心,又有何憾。

诸人沉默了,显然这个如将军是他们的主心骨,于是突然一起纷纷道,下臣也愿随府君回去领罪。说着纷纷将手中剑、戟扔到楼下的山坡上。只听得咣当声不绝,在黑夜中听来尤为铮琮悦耳。

这下变故,让楼下县吏无不惊异,没想到这个年轻的使者果然巧舌如簧,竟把这样天大的难事用区区几句言辞就化解了。其实小武自己也拊心暗呼侥幸,他之所以劝楚王等回去,就是从箭上所系的竹简书信,判断这些贼盗并不普通,一定有点身份,很可能就是哪次大案中逃脱的贵族子弟。通常这样的贵族子弟,因为从小受的儒家教育等原因,都极要面子,更有无上的家族荣耀感。倘若是一般贼盗,还可以借助绣衣使者的威风震慑他们,但是对付贵族子弟和逃亡长吏,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他们宁愿死也不会投降受戮街市的,尤其怕被官吏拷掠出真实身份,死了还丢一份脸。而如果采用儒家大义来激将,反而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无时无刻欲涌发出来的骄傲和自豪,那是一种世家大族子弟固有的,浸透在骨子里的骄傲和自豪。因为这种自豪,他们宁愿随时杀身成仁。小武只是这样猜测,自己的确也没有多大的把握,没想一试果然成功。他擦了一把汗,腿都有点软了。

不过他的精神还是很振奋的,立即大声道,诸卿如此申明大义,果然不枉曾为我大汉良吏,臣武甚为敬服,此案臣武一定在皇上面前代为求情,从轻发落。

楼上传来声音,谢使君大人,臣等死有余辜,不敢劳使君大人美言。说着,听见脚步杂沓声,鱼贯下来几个人,领头的一个,看年龄不到四十,身材魁梧,剑眉如漆,穿着墨绿色的深衣,腰间的玉带上,嵌着美人秀颈形状的带钩,金色绚烂。小武远远一看他的气势和带钩的色泽,就知道自己所猜不虚,这人一定曾是很有身份的官吏。紧跟着他的一个人肩披玄色胸甲,头上戴着平上巾帻,唇上两抹短须,看上去好生面熟。小武脑子里一闪,想起来了,这不就是当日在青云里追捕自己的丞相使者么?真是再巧不过了,那时他是何等嚣张,现在身份和自己正好相反了。不过小武马上暗笑自己,身为一郡太守,难道能学那些没大志的县廷小吏,睚眦必报吗?古人有言,贤才共有几品:谨敕於家事,顺悌於乡党,这样的人,可以为乡里的表率;吏事明敏,文法无害,这样的人可以扬名于县廷;而廉平公正,宽和有固守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公辅之士。自己到了现在,连二千石这样的秩级都不算是什么理想,只想他日升到三公九卿,难道不应该表现得更像一个长者吗?当年韩安国因小罪下狱,遭到狱吏田甲的羞辱,韩安国曾不服气地问:"何苦相迫如此?虽然我现在身为阶下囚,但是死灰也有复燃一天啊?"田甲竟然拉开裤子对着他的脑袋撒了泡尿,笑道:"倘若复燃,我就这样浇灭它。"韩安国心中大怒,却也只能忍气吞声。幸好后来皇帝听说了他的才能,派遣使者在狱中拜他为梁王内史,从一个囚徒一下成为二千石的大吏。田甲听见使者宣读诏书,吓得赶忙逃亡。韩安国派人传告田甲的家里:"给我乖乖回来,否则诛灭你的宗族。"田甲只好回来,光着膀子去向韩安国谢罪,韩安国笑道:"算了罢,你这样的人,还值得我报复吗?"最后一直善待田甲。而韩安国最后官至御史大夫,一度行丞相事,卿相的心胸,就是这样不同于凡俗。小武这样想着,精神更是一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