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人心(第3/4页)

各方协作,一致对袁。曹操左吕布右刘备,前锋是夏侯惇和于禁,浩浩荡荡十七万人马冲向袁术,准备让他立马死掉。

一时间,袁术的老窝寿春四面被围。

节食比赛

袁术突然感觉自己死期将至。

因为无法突围。

再一个,突围之后往何处去?袁术一筹莫展。

杨大将也替他着急。寿春的形势不是一片大好,而是一片大坏。城内数年来不是水灾就是旱灾,老百姓和士兵都很长时间没有吃饱饭了。一座饿得奄奄一息的城,一群饿得奄奄一息的兵,这仗怎么打?

杨大将的建议是不打,袁术能跑多远就跑多远。杨大将以为,对一个统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敢打,而是知道什么情况下该打什么情况下不该打。

不打注定会失败的战,这应该是统帅的一种战争本能。还有,现在寿春城内,民怨如火,随时可能会燃烧起来。杨大将劝袁术不要做惹火烧身之事。

但是杨大将又以为,在战争中现在不打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打。

不错,曹军是在围城,但时间在哪一边呢?我们缺粮,曹军更缺粮,就看谁能熬得过谁了。也许机会就在将来的某一天。

袁术惆怅地走了。

带着他的一些部下还有满城的金银财宝。

目的地是没有目的地,先过了淮河再说。

当然了,寿春也不是空城一座。他留下了李丰等四位将领领着十万兵守城,守不守得住曹军十七万人马的进攻,那就全看天意了。

十万对抗十七万。

这就是寿春战役的现实。

却没有人可以预测谁输谁赢。

曹操也不可以。

因为曹操痛苦地发现,人多好办事原来不是真理,而是歪理。

人多要坏事。特别是在当前的情况下。十七万人马一天要吃掉多少粮食,一个月又要吃掉多少粮食,曹操简直不敢想象。

于是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很意外地演变成节食比赛,看谁能熬得过谁。

谁能吃到最后,谁就能笑到最后。尽管曹军选择了一次次的攻城,希望全军在饿死之前结束战斗,但是战事进行得有气无力,攻守双方都显得拖泥带水,都是饥饿惹的祸。

一个多月后,曹军终于扛不住了。长途作战,粮草供应接不上了。

事实上全国诸郡也没什么存粮了。水旱连年,地主家也没余粮,能有什么办法呢?曹操在半是请求半是强迫地向孙策“借”了十万斛粮米之后,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十万斛粮米,十七万曹军究竟可以吃几天?

当然,从算术题的角度来计算,这不是个复杂的题目。

曹操却不想从这个角度来计算。他想从人的角度来计算。

一个人一天正常进食的话应该是三顿,可要是省下一顿甚至两顿的话,那十七万人马一天可以省多少,一个月又可以省出多少啊……

曹操激动了。对他来说,时间就是机会,取胜的机会。因为曹军省出来的时间越多,取胜的机会越大。

所以,节省才是硬道理!

不过,曹操还是顾虑重重,不敢立马推广他的节食政策。

曹操害怕啊,怕军心不稳。

十七万原本每天可以吃三顿的兵们突然改吃一顿,肯定要闹翻天。一旦兵变起来,曹操将无法面对他们。

所以,此时的曹操急需一个理由,让十七万兵们饿肚子却不至于造反的理由。

老实人王垕

王垕一直相信他爸临死前跟他说的一条人生哲理:做老实人,办老实事。

所以很多年来,王垕在曹操手下管着粮仓一直平安无事。

因为他不欺人,也不自欺。

王垕以为,在这个世界上,不欺人的人赢得世界,不自欺的人赢得人生。如果能做到双不欺,毫无疑问,此人将赢得未来。

王垕自信,他将赢得未来。

曹操便对他很欣赏。

这一天,他把王垕叫到帐中,向他请教走向成功的秘诀。

不欺粮。在小的岗位上,唯有不欺粮才能做到不欺人,也唯有不欺粮才能做到不自欺。

王垕回答得很坦荡。

但是很快,他就不坦荡了。

他看见曹操流泪了。

曹操之所以流泪是羡慕王垕。无忧无虑,凭着唯一的信条就可以将人生活得游刃有余。

可他做不到。他的人生太复杂,无数的人生信条互相矛盾,偏偏又对立统一于他的生命之中。

最关键的一点是,他没有王垕的安全感。王垕的安全感来自于一个巨大粮仓的存在。这个粮仓是曹操提供给他的,王垕每天要做的工作只是秉持自己的良心,将一天三顿粮平均分配到每一个将士手中。

这样的人生,单调,却安全、充实。

但是曹操知道,很快,王垕如此这般田园牧歌式的人生将不复存在。

他要打碎它,亲手打碎它。

曹操告诉王垕,因为兵多粮少,从今往后,粮仓出粮可用小斛量之,总的一个原则是每天进到将士们肚皮里的粮食越少越好。

曹操就是要王垕从欺粮做起,既欺人又自欺。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曹操不说。

王垕只得去执行这个奇怪的政策。

虽然这个来自曹丞相的政策和他的人生信条有冲突,但王垕理解这不是他的冲突,而是曹操的冲突。毕竟,他只是个执行者而已。

一个月后,王垕停止了呼吸。

十七万饿得嗷嗷乱叫的将士们哭着喊着要杀死他。对这些群情激昂的将士们来说,这样的时刻是偶像坍塌的时刻。他们不能容忍“公平偶像” 王垕的欺骗。

王垕将目光投向了曹操。

这是求救的目光。

他希望曹操站出来解释这一切。

但是,曹操没有。

事实上,自始至终这只是曹操做的一个局而已。为了让十七万将士能够在缺粮的状态下多熬上十天半个月,曹操决定用“公平偶像” 王垕的信誉作一次牺牲。

他让此人背了一次黑锅。曹操以为,这是重于泰山的黑锅,王垕同志必将死得其所。

就这样,王垕死了,在曹操信誓旦旦的指责下,他被刀斧手砍了。

一刻钟后,王垕血淋淋的头颅被扔在曹操的脚下。曹操目无表情地看着王垕那张刚刚死去的脸,他看出了内容。

那是对这个世界的绝望和惊骇。

王垕死了,对曹操来说,这是旧问题的结束,也是新问题的开始。

新问题其实是旧问题。没粮了。

王垕以他的一条性命延缓了问题的爆发,可问题就是问题,十七万将士缺粮是天王老子也救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