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局杀(第3/4页)

他要知道刘备的心。

刘备却没有给他看自己的心。虽然董承是国舅、车骑将军,但是这样的时代,人人心怀鬼胎、个个暗度陈仓,没有谁可以保证谁的政治立场。

刘备作出了他的第一反应:“公何以知之?”你怎么知道的?

刘备在作出这个反应时一脸委屈与忠厚,给人感觉他很无辜。董承却笑了,笑刘备太“作”。他搂着刘备的肩膀说,哥们,你和关羽的举动其他人都没看见,就我看见了,你就别瞒了。

董承说这话时也是一脸笑眯眯的,一如刘备此时的神情。

刘备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因为董承没有给他一个暗示。董承脸上的笑眯眯仅仅是笑眯眯,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而刘备想看到的,是在董承笑脸背后,他的政治立场。

向曹操?还是向天子?

董承没有给他答案。两张笑脸就这样僵持着,互相对望。这是穷根究底式的对望,也是徒劳无功的对望。双方都想知道对方的谜底,但他们能够看到的,却只是谜面。

刘备决定将谜底暂不掀开。他义愤填膺地告诉董承,曹丞相治国劳苦功高,关羽不懂事,他做大哥的能不懂事吗?

董承怒了。他之所以愤怒是因为他看出来刘备在装。什么曹丞相治国劳苦功高?劳苦功高会把天子逼得躲在家里抹眼泪?再有,刘备这个皇叔是怎么当上去的?没有天子的大力提携,别说刘备这个远房叔叔,就是亲叔叔那也当不上皇叔啊!

董承开始对刘备进行革命家史教育。一个是国舅,一个是皇叔,咱俩都别装了哈,奉诏讨贼,不仅是国舅的事,也是皇叔的事,过来一起把投名状纳了。

董承将衣带诏取出来,让刘备在上面签名。

刘备一看见衣带诏就哭了。和董承一样,他被献帝的文笔感动了,“朕闻人伦之大,父子为先;尊卑之殊,君臣为重。近日操贼弄权,欺压君父;结连党伍,败坏朝纲;敕赏封罚,不由朕主。朕夙夜忧思,恐天下将危。……”这文采,那叫一个催人泪下。刘备便想,献帝要是不做天子,也可以做作家的,甚至是畅销书作家。

因为他知道,怎么煽情。

这个夜晚的结局应该说毫无悬念,刘备纳了投名状。

纳了投名状的刘备开始行动起来。

在后园种菜。他种菜的姿势非常诚恳,那叫一个心无旁骛,好像他眼中的世界就是这一块菜地,不复他图。

没有人知道他是在韬光养晦。

在这个世界上,韬光养晦实在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因为冲锋陷阵易,韬光养晦难,后者需要的是压抑和忍耐。

怀着希望的压抑和忍耐。

这其实是两难,在希望与忍耐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每天都要真诚地骗自己,明天会更好,然后怀抱理想入梦,的确不是寻常人等可以做到的。

关羽和张飞就做不到。

他们觉得刘备的所作所为没意义。

关羽和张飞认为,人活着就是要做有意义的事。

总之不能闷头种菜。

刘备没法跟他们解释。因为在刘备心中,所谓的天下大事其实就是些小事。

把每一个小事做到位了,天下大事也就水到渠成了。

比如这种菜。种菜不容易啊,要有收获,要看上去煞有介事。最重要的不是为了种菜而种菜,而是一颗心为菜而生为菜而长,真正做到世界即菜菜即世界。

总之菜要种得毫无破绽,这样曹操才不会起疑。

可以说,这是个高难度的活。要技术,更要心境。

当然对刘备来说,这些还都是次要的。他要面对的真正困难是误解。

以及误解带来的孤独。

关羽和张飞误解了他。由于他和此二人的人生阅历及天性禀赋不同,这样的误解事实上是很难消除的。另外,为了曹操的不起疑,刘备也不想冒着天大的风险让关羽、张飞弄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便独自承受孤独。

直到有一天,许褚、张辽的到来。

许褚、张辽不是代表自己的意志来的,而是代表曹操的意志来的。

曹操有请。请刘备过去聊聊。

刘备心里一声轻叹:看来这菜还是没有种好,惊动了曹操。在刘备看来,把菜种好的重要标志是曹操对他不屑一顾,可现如今曹操对他另眼相看,说明他种菜出问题了。

很可能出大问题了。

青梅煮酒

果然出大问题了。

因为曹操的脸色很冷。

曹操不仅脸色很冷,口气也很冷。

“玄德在家做得好大事!”

曹操说这句话时握上了刘备的手。曹操发现,刘备的手很冷。

没错,刘备的手的确很冷,一如他的心。因为在那一瞬间,刘备的心里只有四个大字。

过犹不及。

自己“作”的痕迹太重了,让曹操怀疑他种菜的目的。

当然,另一个让他心冷的原因更可怕。曹操会不会发现他纳了投名状?!

如果是这个原因,那结果只有一个。

好在曹操没有发现。接下来的一句话曹操自曝谜底,“玄德学圃不易!”学圃是学种菜的意思。曹操说刘备兄啊,你在家学种菜,那可是一件大事,很不容易。曹操以其曹式幽默耍了刘备一把,让刘备着实出了一把冷汗。

他误解了曹操的机锋。

曹操看上去很闲适。他请刘备上门,目的仅仅是请他喝酒。

小亭。枝头。梅子青青。这是午后的时光。这是人生的闲暇。偷得浮生半日闲,曹操兴致勃勃。

刘备则惊魂初定。对他来说,浮生哪有半日闲,岁月常为机锋磨,他的人生常常处于心惊肉跳的状态,哪像曹操,还能跟他玩玩青梅煮酒的套路。

小亭石桌,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两个男人。曹操开始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他很大佬地跟刘备说一件陈年往事,和青梅有关的陈年往事。

“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

曹操哈哈大笑,刘备嘿嘿赔笑。在含义不同的笑语声中,一个著名的成语就此降临人间,望梅止渴。

但曹操却是意不在此。

因为那是陈年往事,他也不是语言学家,会对一个成语感兴趣。

这样的话语,用来暖场是可以的,却与他真正想表达的主题相去甚远,曹操今天想与刘备探讨一下与“英雄”有关的主题。准确地说,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他请刘备来此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