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有条件 好商量(第2/4页)

没有破不了的魔咒

关羽降曹了。

曹操开始施恩于他。

但是曹操却不知道如何施恩。他送给关羽的美女金帛都被拒绝了,曹操不知道关羽要什么。

事实上不是曹操不知道关羽要什么,而是他不知道怎样施恩。

在这个世界上,恩情其实有两种给法。一种是用手给,一种是用心给。曹操只会前者,所以关羽不要。

好在有一样东西,关羽还是要了。

某日,曹操看见关羽所穿的绿锦战袍已破旧不堪,就命人按其身长为关羽定做了一件。

非常的名贵,是用顶级云锦做的。

关羽收了,并将他穿在身上。只是穿法有些怪异。在新战袍上以旧袍罩之。

曹操以为关羽节俭,关羽却说,不是节俭,是这旧袍乃刘皇叔所赐,我穿之如见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所以才这么穿。

曹操愣住了。他这才知道,原来人世间最高的境界不是左右逢源逢场作戏,而是坚持与执著。

还有一日,曹操见关羽的战马瘦弱不堪,就送他一匹赤兔马,吕布骑过的赤兔马。

关羽接受了。关羽之所以接受不在于它是一匹名马,而在于它跑得快。如果有朝一日,刘备找到了,关羽想在第一时间见到他。

早一点见到他其实就是最大的幸福。关羽这样对曹操说。

曹操无言以对。

因为他绝望了。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可能被他的恩义所感动?他要张辽给他一个答案。

张辽当然不知道答案在哪里。他找到关羽,要关羽给他一个答案。为什么在他心中,刘备始终重于曹操?曹操应该付出怎样的努力,才能在关羽心中超过刘备?

关羽摇头。对关羽来说,人世间有些恩情是无法替代的,虽说处世不分轻重,非丈夫也,但他宁愿不做这样的丈夫。

但张辽固执地要关羽给他一个答案,假如刘备已不在人世,他会不会从了曹操。

关羽说“不”。他似乎认定自己生是刘备的人死是刘备的鬼,如果刘备归天,他只能选择追随他而去。

这样的回答让张辽脸色煞白:在这样的一个乱世,关羽已然不是人,是圣人了。

曹操则哀叹:“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

毫无疑问,曹操的哀叹是酸溜溜的。因为这个天下义士不肯追随他。他退而求其次,关羽既然不能为他所用,那也不能留给刘备。

曹操不是要杀了他,毕竟杀义士不祥,毕竟他要顾及礼贤下士的美名。曹操的想法是,让关羽留在他身边,哪怕不肯效力,也不能回刘备那儿去效力。

这样的想法听上去很玄,张辽不知道有没有实现的可能,但荀彧却以为,我能,我可以。

他抓住了关羽的一个心理弱点:报恩曹操,找到刘备后立功才去,这样关羽才会没有心理负担。

可要是不让他立功,不给关羽这个机会呢?他就永远走不出这个心理怪圈,就不会离开曹操了。

这真是一个天才的想法。曹操心里一动,觉得人世间的事,到底相生相克,没有解不开的谜底,没有破不了的魔咒。他决定一试。

坚持的代价

袁绍蠢蠢欲动了。

这一回,春暖花开了,他的小儿子也安然无恙了,袁绍准备动一动。

目标是许都,要打的那个人是曹操。

田丰却深深地叹了口气,为这个人的不识时宜。此前,曹操攻打徐州时,许都空虚,袁绍不彼时进兵。现如今徐州已破,曹操的兵马在许都养得肥肥的,袁绍却想冲过去和他大战一场,田丰以为,这种行为无异于找死。

袁绍却执意找死。因为刘备要陪着他一块儿去。

刘备大义凛然地对袁绍说:“曹操欺君之贼,明公若不讨之,恐失大义于天下。”刘备的这句话等于是把袁绍放在火上烤,“失大义于天下”搁谁身上都是重于泰山的,袁绍这下出兵的心更加坚定了。

田丰阻拦的心也更加坚定了。但在袁绍看来,田丰却是在找死,因为让他失大义了。

田丰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失去自由。他被袁绍关进了牢里。

没有谁会想到田丰会走到这般田地,田丰自己知道,他坚持了某些东西。

在这个世界上,坚持一些东西注定是要付出代价的,除非不再坚持,选择左右逢源。

沮授预见了田丰的命运。只是这样的预见是一种悲伤的预见:沮授也不打算选择左右逢源。他散尽家财,与袁绍踏上出征的不归路。

沮授有一个感觉,此次出征,袁绍如果胜利,其实也是他和田丰的胜利,因为这样的胜利势必雄辩地证明,袁绍的智商高出常人许多倍。袁绍会在自己高智商的自我陶醉中,大度地宽赦那些目光短浅的人们,如沮授、田丰人等;但是一旦失败,事实上也是这些人的失败,因为袁绍会恼羞成怒。作为恼羞成怒的一个副产品,就是沮授、田丰人等的人头落地。

战争开始了。

袁绍派大将颜良做先锋,进攻白马。沮授劝他说,颜良这个人性急,虽然骁勇,却是不可独任。袁绍白他一眼,道:吾之上将,怎么是你这样的人可以预料的?

沮授被击倒。

不过,客观地说,颜良还真不是吃素的。在平川旷野之地,颜良将精兵十万排成阵势。

曹操骇然。

更要命的是颜良不仅排兵布阵很有一套,杀起人来也是手起刀落。

两个人身首异处了,原吕布部下猛将宋宪和魏续。

他们不仅死的姿势很难看,而且死的速度非常快。和颜良战不了三个回合就死了。

似乎死得毫无价值。

但是对关羽来说,他们的死还是有价值的。因为衬托了他的盖世武功。

在宋宪和魏续死后不久,颜良死在了关羽的青龙刀下,甚至用不了一个回合。关羽手起刀落,就像切西瓜一样,将一场战争戛然而止了。

曹操看得心情复杂。

原本,他是不给关羽立功机会的。可宋宪和魏续前赴后继地死去让关羽浮出了水面。当然,程昱对他说的一番话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程昱说,刘备现在若在,肯定投袁绍去了。假使我们让关羽破袁绍之兵,袁绍必定怀疑刘备而杀了他。刘备既死,关羽又能到哪里去呢?只能留在丞相身边了。

曹操被说服了。这听上去是一个丝丝入扣的逻辑关系,每一根逻辑链条都有利于曹操,曹操决定放手一搏。

很多时候,曹操的人生都在放手一搏中有所得。这一次似乎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