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横扫千军如卷席 第二十五节 绸缪(第2/3页)

黄石沉思着该怎么回复刘兴治。面前这个趴着的信使是他的心腹。刘兴治在信里告诉黄石有什么命令都可以让这个信使口头转达,如此就万无一失了。

想了一会儿,黄石心里已经有了计较:“抬起头来吧。”

那个差人抬起头后,黄石手指轻敲,一字一顿地告诉他说:“回去告诉你家主。本将不要盖州,本将要一个人头。”

“不知黄军门要谁的人头?”刘兴治的那个心腹说话的时候,眼睛飞快地左右闪烁了一下。

黄石微笑了一下:“他们几个都是本将的心腹之人,本将无须瞒着他们。”

“小人知错了,请黄军门恕罪。”刘家家丁说着就又磕了几个头。

黄石也不阻止他,等他咚咚地磕完后平淡地说道:“回去告诉刘——参将,本将要皇太极的人头。”

参将这两个字被黄石咬得很重,这也是他现在手里能拿得出来的最大筹码。另外他黄石手下迄今为止可还没有参将呢,他想刘兴治应该明白这样的筹码里的含义。

这个筹码果然很重,那个刘家家丁听完以后就愣住了,好久才轻声问道:“黄军门是要小人家主杀一个伪王子,好做见证么?”

“不然,本将不要其他的伪王子,就要皇太极的命。”黄石记得他前世刘兴治都干了什么,皇太极剐了他大哥刘兴祚以后,问刘兴治到底想清楚了没有。如果想清楚了就去把陈继盛的脑袋给他取来。

当时陈继盛刚刚又打赢了皮岛战役,明军野战斩获的上千颗首级里,几乎全部是真鞑子。后金方面的记录里也承认了这次的失利——差不多是毛文龙的平山战役的两倍(在平山战役中毛文龙报斩后金披甲、无甲、汉军、民夫数千人,后金方面也承认损失五百多旗人)。

随后刘兴治就带领亲兵登上了陈继盛掌管的皮岛,还伪造了辽东经略孙承宗的手书。陈继盛听说是德高望重的孙承宗下的命令后,就含泪面向北京而跪,引颈就戮。刘兴治当时的胆色和略都没有什么好说得,更有一腔的狠辣,做起事情来干脆利落,丝毫不拖泥带水。其后刘兴治强行下令皮岛军队投降皇太极时,虽然被毛文龙的岳父沈世魁和尚可喜合力攻杀,但那也是因为他刘兴治的根基实在太薄弱,而且他离成功也就差一点儿了。

历史既然已经改变了,那它就可能再次改变。黄石郑重地告诉那个使者:“回去告诉刘参将,本将不在乎他用什么办法,也不在乎他要多长时间。只要他能为本将取来皇太极的首极,本将必保他世袭盖州卫指挥使,还保他至少世袭三千军户。”

“遵命。”刘家的使者恭敬地又是一叩首,就打算倒着爬出去。

“且慢,”黄石决定把这话再强调一下,免得对方疑惑自己为什么会为努尔哈赤的一个儿子开这么大的砝码,并担心自己在欺诈他。黄石盯着那个使者的眼睛说道:“皇太极在南关、在复州已经伏击本将两次了,本将对此獠颇为忌惮。告诉刘参将,只要能杀了他,就是看不见首级,本将也会实践前言。”

“遵命。”那个使者露出些恍然大悟的表情,用更加有力的声音大叫道:“黄军门放心,小人的家主一定不辱使命。”

送走了刘兴治的使者,黄石就又把鲍九孙招来讨论长生岛军工司的问题。这两天长生岛老营清静得很,黄石给了贺定远假让他陪老婆孩子去了。杨致远、金求德和李元睿他们都在复州忙碌。赵慢熊也根据黄石的命令正在设计情报机构的新部门。黄石觉得现有的军情司和内卫效率有点低。

现在很多事情黄石已经直接和鲍九孙、柳清扬商量了。因为随着军工和商业的复杂化,杨致远已经完全没有多余精力兼顾了。黄石的心里也不肯再让杨致远兼管鲍九孙和柳清扬了。

“我需要一种更大号的火绳枪,内口径大概要这么大……”黄石说着就用手指比了一下,大概有三十三到三十五毫米宽,他拿捏着这个距离在鲍九孙眼前晃了晃,跟着又交待说:“这种火铳要能发射一斤重左右地弹丸,或者十几、二十枚小铅弹。”

“卑职敢问大人,是要一种炮还是一种火铳?”

黄石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要一种火铳!一种能让步兵背负的火铳。唔,铳筒重量最好不要超过四十斤,支铳也不要太重。”说着黄石又思考了一下,让自己脑子里的方案变得更完善:“这种火铳会装备给步队,就装备一果十个人好了。这个果装备两根这种火铳,五个人轮番背着火铳、支铳和弹药,警戒推进时他们必须要能跟上大队速度。”

鲍九孙小心地把黄石说得都记录了下来,还随手画了几张构思图:“大人明鉴,如果卑职没有猜错的话,这应该是我军用来弥补三磅炮和步队火铳之间缺漏的一种火器。”

“是的,你说得很对。”黄石点了点头:“如果三磅炮的改进炮车能让它跟上步队,我们不要这种兵器也可以。”

“说到新式兵器,”鲍九孙脸上忽然浮现出得色,他向黄石笑道:“大人,上次和您说到的那种兵器已经通过秘密测试,验收效果还可以。就是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熟悉,估计最终效果会很不错的。”

“唔,不着急列装部队,先去试试能不能改成钢制的。

“遵命。”鲍九孙飞快地答应了下来,跟着就又问道:“大人,这种新兵器我们应该如何称呼呢?”

黄石歪着头想了想:“就叫‘横扫千军’好了。”

“遵命。”

万事俱备!黄石就等着朝廷的赏赐来鼓舞一番士气,然后就计划赴山海关和孙承宗讨论进攻问题。

……

孙承宗嘴唇微动,手指在吴穆的信件上轻轻滑动,轻声念着他的文章。

“……黄石勇如关张,不宜久居外镇,恐非国家之福。”

随着一声长叹,孙承宗的手指松开了,指尖的信纸哆哆嗦嗦地飘到了桌面上——如果我年轻个十岁,这本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但老夫已经是半截入土地人了,今日不知明日事。老夫身为三朝元老,我不挺身而出,又该让谁去说话呢?

孙承宗拾起一根狼毫,饱蘸浓墨之后就要写奏章。但一提手间,这毛笔竟如有千钧之重。他一连几下竟然都没有能够提起来。如果没有书房内跳动的灯火,时间仿佛就静止在了这一刻。

对黄石的品行,孙承宗并无丝毫怀疑。以前如此,现在也还是如此。但吴穆的信中把黄石和其他明将的种种不同都列举出来了。这一桩桩、一件件地事也让孙承宗感慨不已。虽然黄石现在不过是一个副将而已,但如果把他调来辽西当提督,如果黄石能让十几万关宁军都归心于他,如果到时候黄石身边的人有异志……孙承宗终于提起了手腕,运笔如龙地写起了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