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横扫千军如卷席 第三十一节 漩涡(第2/3页)

看黄石还是什么表示都没有,孙之洁愤然拍案,一跃而起扯住那个陌生的年轻人:“我们走吧。”说着他还回头狠狠地瞪了黄石一眼:“我本以为黄将军是仗义之人,算是我孙之洁看走了眼。”

毛承斗深深地看了黄石一眼,其中责备的意味更浓了。他连忙起身招呼:“孙兄且慢,还有这位仁兄也且慢。黄将军没有说不答应啊。”

“我是没有说不答应啊。”黄石苦笑了一声。他掉转过头冲着怒形于色地孙之洁说道:“我只是想知道到底是什么事情,如果真的是光明正大,而且又是我力所能及的话,那怎么会不答应孙公子呢?”

不料这话引发了对方更大的义愤,语调也升高了:“黄将军是怀疑我孙之洁会做不光明正大的事么?”

……

与此同时,朝鲜,义州。

三个东江士兵正在修补他们的茅屋。现在整个朝鲜北部有大批的东江士兵,义州附近更是数不胜数。这些士兵本都是辽东的普通百姓,这五年源源不断地逃入朝鲜和宽甸的汉人已经有几十万之众。只要一进入东江镇领地,就会有明军军官带着物资和名册来收编他们。

除了极少数特别强壮、显眼的汉子外,大部分男丁一般只会得到一套军服外加一个斗签,然后东江镇的军官就会要他们在花名册上签字画押。等他们摇身一变成为正式的东江士兵后,每个月就能领到两斗米。两斗米当然不够吃,但东江镇也会组织他们去挖矿、种田、耕地。只要参加这些劳作,军镇就会发给更多用来糊口的粮食。

去年辽东和朝鲜一冬没下雪,鸭绿江两岸的霜冻期更是长达一百五十天之久,结果军镇在义州附近开垦的几十万亩军屯颗粒无收。加上今年汹涌逃难而来的辽民比过去三年加起来还要多,义州附近已经有不少军户家的老人和孩子俄死了。东江本部七月后传下命令,每个军户男丁的口粮从两斗减少到一斗,这消息更让普通军户感到绝望。

不过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眼看冬天又要到了,眼前这三个军户正加紧修补自己茅屋的屋顶。这间茅棚里一共住着四个男丁,他们理论上都是属于东江本部毛永诗游击麾下季退思千总的军户。他们的顶头上司季退思千总据说当年从广宁镇就开始追随毛永诗将军了,还是毛将军硕果仅存的四个老亲兵之一(当年叫做季四)。

今年毛永诗将军领着兵马去宽甸了,季退思千总则留下负责准备粮草和新丁,以便源源不断地补充前线。今天季退思带着辎重队去搜集粮草,出发前问谁愿意一起去,这间茅棚中的老大就加入了季退思的队伍,剩下的三个人趁着天晴干点儿自家的零活。

“兄弟们,看我搞到了什么?”一个壮年军汉兴高采烈地喊叫着,跑回来的时候右手把一个口袋背在肩上,左手则提着一个黝黑的大锅。

跑进家门后,这壮汉随手把背上的口袋往地上一扔,满脸得意地把大锅翻过来,左手就在锅底敲了几下,让它发出响亮的咚咚声:“听见了么?铁的。这么大地一口铁锅!”

“真是好东西”那三个士兵围拢过来,爱不释手地摩挲着大铁锅:“大哥你从哪里搞来的?”

“从一个村子外边挖来的。”老大高兴得嘴都合不上了。今天他在一个村边无人居住的院里看到掩埋的痕迹,主人似乎离去了。结果老大就起了疑心,最后从地下刨出了一套铁制农具和不少家具。辽兵太穷了,顾不了许多,季退思千总把重犁、马具和菜刀都拿走了,这个铁锅就赏给了嗅觉灵敏的老大。除此以外。季千总还特别赏了老大半口袋杂粮。

“好久没有吃过大锅煮饭了,天天就是焖饼子。”老大一边笑容满面地开始洗锅,一边打发几个兄弟去摘野菜:“今天好好吃一顿,然后明天去找铁匠,把这锅打成把刀。”

吃饭的时候哥四个一直在商量要打一把什么样的刀,老大终于决定打一把长刀,然后用木板做个盾牌:“上次户部来勘合地时候,凡是有刀盾的都算成了兵部在案的军户。啧啧,只要能被记录下来,一个人每月就发五斗米呢。”老大掐指计算了下日子,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眼看再过两月,这户部的大人们就又要来勘合明年的兵数了。到时候我就拿着这刀盾往前那么一站……五斗米就到手了。”

就在此时,外面突然传来一阵阵的喧哗声。哥四个开始还没有在意,可这声音却越来越大,很快外面就是一片人声鼎沸。老大和他的三个兄弟面面相觑了一会儿,也一起扔下碗筷跑出去。

在义州南面地官道上,一彪人马正慢慢地向北驶来,官道两旁的士兵都目不转睛地望着这支队伍前方飘扬着的两面大红军旗。认字的人高声告诉大家:

第一面旗帜上写着——平辽大将军!

那第二面旗上则是——东江总兵官!

官道两旁的人群里到处都是呼喊声……

“毛大帅,是毛大帅啊。”

“真的是毛大帅亲自出兵啊。”

……

老大和他的三个兄弟看清楚旗帜后就飞快地跑回了家。

“毛大帅又去攻打辽东了。”老大和老二忙着往自己身上套军服。带上斗笠的时候,老三已经把两根割尖了头的粗木棍子擦干净递给两位兄长。

老大往自己腰里扎了四个包袱皮,而老二则只系了三个。他笑着对老大说道:“我可不像你那么贪心,能把这三个包袱装满米,我就心满意足了呀。”

“只要能活着回来,至少也能捞到一包袱粮食。”老大把斗笠紧紧系好,又掂了掂手里的木头长矛——重量正好:“回不来的话,这几天总也能吃得饱饱的,好歹落个饱死鬼。”

“我们不在的时候把家看好。”老大和老二最后检查了装备,叮嘱老三、老四,然后就大踏步走出家门,加入了长长的东江军纵队。士兵们一个个表情严肃,紧紧地握着手中的武器,义无反顾地向前行进。沿途不断有明军官兵加入这条长蛇般地队伍,就如同万千溪流汇聚成汹涌的长河。

“打到镇江吃大米啊!”不知道军队中谁喊了第一嗓子,顿时全军就响起一片回声:

“吃大米。”

“吃大米。”

“吃大米……”

在这有节奏的呼喊声中,在这成千上万的明军焕发出来的如虹士气中,毛文龙的两面大旗如同烈焰一样地在寒风中燃烧……

天启五年十月十二日,凤凰城。

镶蓝旗旗主阿敏正在吃饭,大块大块的羊肉和蘑菇在沸水中上下起伏,发出诱人的香气。

“主子,主子。”一个镶蓝旗的白甲冲进来叫道:“明军昨夜强渡鸭绿江,已经包围了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