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昆仑关(1939年11月~1940年2月) 广岛师团又来了(第4/5页)

巢威对面的这股日军,是盐田支队的一个联队,联队长叫渡边信吉。本来,渡边拿到的任务是扫荡钦州至南宁公路以东地区,没想到遇到巢威的老虎团。

很快,师长冯璜的信又到了,叫巢团迅速向一个叫石门的地方转进。冯师长虽对巢威的不听话和单打独斗有意见,但也不得不承认其果断逆袭收获巨大战果:毙杀日军近三百名。这一战绩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在传书的同时,对全团进行了嘉奖,并上报给军部。

11月17日夜,巢威接到军长何宣的电话:“巢团长,你们打得好!打得痛快,不但将敌击退,还把敌酋渡边联队长击毙了(此消息有误)!刚才白主任打来电话说,昨晚敌人在南京的电台广播称,他们在陆屋遭遇劲敌,战斗力之坚韧,炮火之猛烈,为桂南作战以来所未见。”

巢威死拼时,苏祖馨第135师正面临着巨大挑战。

苏部是桂军骨干,徐州会战中与荻洲立兵第13师团大战安徽明光,武汉会战中又与稻叶四郎第6师团血拼凉亭河、烽火山,最后在鄂豫交界的平靖关阻击矶谷廉介第10师团,掩护大军转移。打完武汉会战,1938年初冬,苏祖馨率军回广西休整补充。在桂林火车站,八桂乡亲为之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经几次大战,部队里的老兵已所剩无几。补充后,师辖三个团,5000余人。本来部队要调回安徽大别山,但由于风云突变,苏祖馨在11月23日黎明被电话吵醒,军长韦云淞命令苏立即带兵沿邕江北岸布防,担负南宁的守备任务。

苏祖馨叫团长伍宗骏带部队乘汽车先行赶赴南宁。此时日军第5师团前锋在旅团长中村正雄率领下已抵达邕江南岸。

11月23日,伍宗骏的一个团进驻南宁。与此同时,苏祖馨带主力也进入邕江北岸的预设阵地。

邕江穿南宁而过,河面超过300米宽,但水流平缓,由于正是枯水期,平均深度只有八九米。问题是,对渡河作战来说,八九米的深度跟八九十米的深度没本质区别,关键在于宽度。中村旅团在强渡邕江时伤亡不少,只好请派飞机对中国军队阵地实施轰炸。

苏祖馨一度指挥部队向对岸日军逆袭。

入夜后,士兵乘着飞箭般的筏子,登到南岸击杀日军,先后达二十次之多。

无奈大批日机飞临,炸弹掉下来就开花,整个阵地陷入火海。11月24日,日军一个中队趁战机刚刚空袭完的空当,偷渡邕江得手。此时,南宁城中,团长伍宗骏与城外师部失去联系。焦急中,他接到一个从南宁远郊二塘打来的电话,对方自我介绍姓邵,是团长。

伍团长:“你到底是哪一部分的?”

邵团长:“第5军第200师!”

伍宗骏:“第5军?好啊!中央军来了,快进城,我正好把南宁防务交给你。”

邵团长:“不不不,我的任务是作为先遣团掩护师主力集结,没有守备南宁的任务。”

伍团长:“那……我们一起来守备南宁如何?”

邵团长:“这个真不行,我的任务中没有这一项。”

在这种情况下,伍团长丧失孤军与敌巷战的意志,决定放弃南宁(后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南宁弃城的消息传到白崇禧那里,后者对身在贵县的第16集团军总司令夏威大发雷霆,夏则怒斥第31军军长韦云淞,韦本想对苏祖馨发火,但一直联系不上。总算联系上了,苏祖馨主动向韦云淞请罪,后者遂叫苏率残部向南宁城北偏西的要塞高峰隘转移。

中村旅团攻占南宁时,第5师团另一旅团及川源七带领的第9旅团,正向中越边境的龙州进攻。

八桂大地一时硝烟四起。

中村正雄叫部队主力在南宁城中休整,同时派出三个大队和一个骑兵联队,在南宁周边占领阵地。

1939年12月2日,位于前进阵地八塘的日军突遭中国军队密集炮火的攻击。

中村吃惊不小,上报今村均,后者问情报参谋是哪支中国军队,情报参谋除判断这是进入广西的中央军外,其他一无所知。今村脾气不错,叫参谋派人再探,同时命令中村带主力立即出动。

一天后的黄昏,中村旅团开始对正面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

中村发现这股部队的钢盔是德国制造,每名士兵都携带着看上去相当高级的军毯,随后通过战死者身上的标志(第5军士兵左臂上的臂章,上有汉字“五”,衬底色为蓝,形状为中国地图;左胸口的胸章上,注明所属第5军具体部队的番号及自己的军衔职务)才知道,对手是中国的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5军第200师一部。

第5军军长杜聿明。

看一下军中配置情况:副军长兼荣誉第1师师长郑洞国,第200师师长戴安澜,新编第22师师长邱清泉,军参谋长黄翔(中央陆军军官学校7期,湖北长阳人)。

第5军被称为中国唯一一支机械化部队,主要说的是第200师。但郑洞国荣誉第1师也比较特别。这个师的士兵都是在以往对日作战中受伤痊愈后归队的士兵。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曾出生入死,身经百战,故冠以“荣誉”字样(首任师长宋希濂)。邱清泉新编第22师都是新兵,貌似弱一点,但师长彪悍,所以在后来的战斗中表现是最突出的。三个师之外,还有军部直属的两个步兵补充团、两个战车团、一个装甲车搜索团、一个15厘米口径重榴弹炮团、一个汽车兵团、一个工兵团和一个辎重兵团,这显然属于顶配。

第5军的两个骨干以前都是关麟征的部下:郑洞国、戴安澜。两人都跟着关参加了台儿庄大战。

郑洞国跟关不和,这一点前面说了。关脾气大,人难处,就连杜聿明当年也是因为跟关吵架后才从第25师转投徐庭瑶的。所以,郑洞国跟关掰了后,投奔了杜聿明。杜跟徐庭瑶性格有相似之处,郑跟杜也有接近的地方,且杜、郑早年都是徐的部下。郑洞国来了后,出任第5军副军长兼荣誉第1师师长,成为第5军的二号人物,他的副手是是打起仗来不要命的胡家骥。淞沪会战时,作为宋希濂的部下,胡率部勇闯火力交叉的唐山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打仗有个特点,每战必身先士卒,必受伤,命却大。郑洞国还招来一批旧部,比如邀请深具才华的舒适存(小学教员出身,湖南平江人)出任师参谋长。舒也是关麟征部下,当时关有意提拔他为军参谋长,但舒固守诺言,仍投奔郑洞国而来。此外,师所辖第1团团长吴啸亚(黄埔军校4期,浙江青田人)、第2团团长汪波、第3团团长郑庭岌(黄埔军校5期,海南文昌人),也都是郑的旧部。

不但郑洞国来了,关麟征另一个部下戴安澜也来了,出任军核心部队第200师师长。在该师师长人选上,杜聿明却是动了番脑筋。他任师长时,邱清泉是副师长,廖耀湘是参谋长。通常来说,邱清泉出任该师师长是水到渠成,但杜最终把戴扶到了第200师师长的位子上。对戴安澜,杜聿明非常了解,“长城抗战”时,戴就在杜手下做团长,儒雅而坚忍,是杜欣赏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