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傅作义的奔袭(1939年12月~1940年3月) 中计了(第2/2页)

好在副官还比较清醒,说:“我们赶快抄小路回司令部吧,您需要到那里统一指挥,稳定军心。”

小岛赶回司令部,听到一个参谋正在给张家口驻蒙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打电话,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多谢司令官,真的不需要,我们自己能顶住,请放心!”

显然,电话那边,冈部之前是这样说的:“我马上派增援部队过去。”

小岛真心想踹这参谋两脚。他想再给冈部打个电话,又觉得不合适,毕竟刚拒绝完。其实,找援军对小岛来说不是个困难事,包头周围不就有他的两个骑兵联队吗?小岛给固阳和安北的骑兵第13和第14联队打电话,叫他们立即回援包头。

坐定后,小岛又站起来。

攻入包头的是中国的便衣队,后面有没有更多部队跟进?这次攻袭战是什么性质和规模的?小岛心里一点底也没有。

正如小岛担心的那样:突然出现的中国便衣队只是打前阵的。

因为临近中午时,他得到最新情报:包头城外,出现傅作义第35军的主力!

傅作义面憨多谋。回望傅作义的资历,其实是很老的:少年时,他就考入太原陆军小学,那是清帝国覆亡的前两年。辛亥年,傅作义作为学生军一员,参加同盟会的外围组织。武昌首义后,他跟随革命军出娘子关,攻清军。进入民国后,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步兵战术,毕业后回山西,进了阎锡山的部队。北伐时,任天津警备司令。1931年,傅作义出任第35军军长兼绥远省政府主席。1933年,参加“长城抗战”。1936年百灵庙之役爆发前一年,傅作义已晋升陆军二级上将。

傅作义是阎锡山的部下,虽不是中央军出身,但被蒋介石器重,一如重用孙连仲、商震、徐永昌。

蒋介石对傅作义有好感,还有一个原因。

当年西安爆发事变,张学良曾邀傅作义直飞西安参加解决问题的会议,傅也答应了,但飞机飞赴西安途中出现故障,迫降河北易县,最后没能到西安。这对傅是个意外收获,因为假如他到了西安,参加了张的会议,事后蒋对他必有看法。

抗战开始后,傅作义出任第7集团军总司令,在南口协助过汤恩伯,后又参加忻口会战,守卫省城太原。有意把傅作义从阎锡山手下拉过来的蒋介石,在1938年冬,提升傅作义为第8战区副司令长官,叫他驻军绥西,从此脱离第2战区。

在绥西,傅作义一边抗日一边屯田,这个做法受到蒋介石称赞。

重庆希望傅作义率部进攻大佘太,即安北的日军,但傅认为这个计划意义不大,起不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不如直接进攻包头。跟重庆沟通后,作战厅厅长刘斐觉得有可行性,参谋总长何应钦则比较担心,怕这个行动引起连锁反应:万一包头之战打不好,日军会趁机反攻,进入西北腹地的宁夏。

不能说何应钦的担心没道理。

中国大后方,一个是西南,一个是西北,如果西北方向渗透进日军,确实就不好办了。

至于日军在战略上有没有入侵西北的计划,那取决于他们自己的盘算,但作为国民政府军委会的参谋总长,何应钦不能不考虑到这一点。

傅作义坚持自己的观点。

刘斐跟军令部长徐永昌商议,又上报蒋介石,最后排除了日军兵进西北的可能,同意了傅作义的冒险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