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再战长沙(1941年9月~1941年10月) 廖龄奇的死(第2/3页)

在描述中,薛岳把第26军形容成一触即溃的部队。

说实在的,这有点过了。相对来说,此时的萧部确实不怎么能打,但平心而论,此战是尽力的,虽然被第6师团包围,但作战中并没丢脸。

按薛岳的意思,要送萧之楚上军事法庭。

薛岳认为:第74军受损是因为萧之楚没尽到掩护责任,虽然该军后期伤亡惨重,但极为顽强;同时,指责廖龄奇违抗军令,擅自脱离战场,造成坏影响。

薛岳维护第74军,多少有点在蒋介石那里卖乖的意思。他知道,蒋介石最喜欢这支部队,最欣赏貌憨实精的王耀武。此外,王耀武的行军路线是薛岳亲自指定的,如把责任推到王耀武身上,实际上也就等于批判自己了。薛岳当然不会那样做,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

结果是,尽管第74军被击溃,但第51师师长李天霞、第57师师长余程万以及军长王耀武都因顽强抗敌而获得宝鼎勋章。至于第58师,则因廖龄奇提前脱离战场而被痛批。这几乎是上高会战的翻版。

在上高,一无所获的同样是第58师。

两天后,大会继续,轮到集团军总司令和军长们向蒋介石报告了。

第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做完报告,受到蒋介石褒奖,称其为“川军将领之楷模”。平心而论,抗战八年中,川军中打得最好的,也确实是杨森的部队。

第79军军长夏楚中明确告诉蒋介石:长沙在9月27日傍晚一度被日军攻破,后日军撤离,自己两个团率先进入长沙。但在日军进攻之初,他的部队曾尾随日军进城,跟鬼子进行了激烈的巷战。夏楚中还是比较老实的,没有夸大战绩,也没有说自己的部队从日本人手里重新夺回长沙,而只是实事求是地描述当时的情况。

夏楚中是陈诚的人,所以薛岳听后也没办法说什么。

蒋介石叫薛岳在下午的会上再做报告,报告中,薛对长沙陷落过这件事仍只字不提。

有人曾评论薛之性格与为人,虽果决坚强,有军事才华,但同时“好大、喜功、文过、刚愎、情感冲动,尤以冲动之情而处艰危之境”。有上面的特点,部下不敢陈其短,而只能顺着薛岳。

第二天,薛岳似乎觉得自己做得也有点不对,所以写了个东西,说自己在此战中指挥无方,要求蒋介石惩处自己。

怎么惩处?

免他薛岳的职?那谁比薛岳更强?谁能把第9战区的担子挑得更好?视野所及,蒋介石找不出更合适的人来,于是不了了之。

又过了两天,大会结束前,蒋介石宣布:第58师师长廖龄奇临阵脱逃,着予枪决!

蒋介石没处理萧之楚。在此之前,第26军的事,蒋侍从室的人专门就有关第26军的事询问过赵子立等人,赵把战区对第26军的使用以及该军作战表现一五一十地上报。蒋介石认为,责任不在于萧之楚。

萧之楚这才松了一口气。

在此之前,他觉得,在薛岳的攒腾下,蒋介石一定会毙了自己。

一度“失踪”的廖龄奇是前几天被“请”上衡山的。廖龄奇回到老家祁阳后,大约也觉得自己这事办得不怎么样,于是联系县长,说自己回来是要打游击的,请县政府援助。县长觉得怪,因为祁阳没日军的踪影啊,于是上报湖南省政府,后者又报告给薛岳,薛立即拘捕廖龄奇。

薛岳认为廖龄奇罪责当死。

蒋介石征求王耀武的意见,后者一言不发,实际上等于赞同薛岳的主张。

廖龄奇没想到事情如此严重。他闯进蒋介石的休憩厅,喊冤枉,想解释。贺耀祖示意不要打搅气头上的蒋。廖不听。蒋站起身,廖仍跟在身后,继续喊“报告”,蒋甩开廖之前,回头说了句:“当着他薛伯陵的面,黄埔的脸被你丢尽了!”

廖龄奇木桩一般的呆站在那里,很快被两个宪兵架起来,随后南岳山峦,听到一声枪响。

关于廖龄奇走人这件事,前面已经说过了,大约当是对薛岳或王耀武有意见后的负气出走。至于向蒋介石喊冤,他应该是觉得,长沙失守,会战打败,战区要揪出一个人来分散薛岳的责任,于是他当了冤大头。廖没仔细想的是,大战中擅自脱离部队这种做法无论在哪个国家的军队都无法轻饶,从而使自己彻底丧失了回旋余地。

会议闭幕日,蒋介石问诸将领:“这次长沙会战失利,你们知道原因是什么?”

蒋介石说:“最主要的一点,是对战区的主力部队使用不当。到最后,没有了用于决战的部队。李玉堂第10军推进得太靠前,使后方空虚,日军得以突入长沙。这一点,跟年初的上高会战正形成鲜明对比。上高会战之所以赢了,是因为第74军使用得当,与此次长沙会战正好相反。”

薛岳面不改色。

蒋介石继续说:“假如第10军的位置不那么靠前,王耀武的部队控制在浏阳,两个主力军对突入的日军能构成夹击势态,即使不能大败日军,也会叫其付出更惨重的代价。”

蒋说完后,叫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但没一个人敢说话。

在蒋召开的会议上,众人通常习惯性地表示附和。就算蒋主动征求大家的意见,很多人往往也不表态。侍从室唐纵曾这样感慨:“一遇大的问题,大家都不表示意见,委座哪里有这么多办法。”

与会者不说话,蒋介石只好继续说。

他特别提到防御工事问题,大意是:“做防御工事,不能由外而内,而应由内而外。在这个基础上,于各个据点,守备以最小的兵力单位,比如一个营,甚至一个连,然后再逐次向外加深加广。”

蒋介石提到的这一点,确实是很多中国将领忽略的,而且讲得完全有道理。

中国军队进行纵深配置时,多由外而内排兵。什么意思呢?假如一个师的部队守备Z城,从Z城到日军之间有A、B、C、D四道防线,师长们往往以D、C、B、A的顺序配置兵力,先琢磨D防线,最后才琢磨A防线。也就是说,会把最强的部队放在D。日军进攻时,最先打的也是D。大战之初日军战力最强,中国这边用自己最强的部队,打最强状态的日军,通常是占不到便宜的。如果反过来呢,先琢磨A地,在这里放上最强的部队,然后逐层至B至C至D,以由弱到强的态势迎战由强到弱的日军,效果肯定要好一些。

蒋介石继续说:“你们在座的,地位不是不高,而是太高;你们不要认为中国军队不多,其实兵已太多。如果不努力上进,不严格练兵,不认真探究战术,为部队注入智谋与勇毅,失败终是难免的。”

最后再说一下廖龄奇。

他被枪毙后不久,军委会又按抗战阵亡将士的标准发放抚恤金给其家属,并将其牌位移到南岳忠烈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