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衰的历史(第3/4页)

◎ 克卢希诺会战中翼骑兵的冲锋。此次胜利为波军攻入莫斯科铺平了道路。

◎ 献俘阙下(扬·马泰伊科作),描绘沙皇舒伊斯基被带到华沙议会的场景。左侧坐者为齐格蒙特三世,中间黑衣立者为茹凯夫斯基。

◎ 斯坦尼斯瓦夫·茹凯夫斯基,莫斯科的征服者。

在波兰经历了北方和东南两场规模不大、收获不多但是损耗惨重的战争后,下一个掀起风浪的是乌克兰的哥萨克。由于翼骑兵力量的削弱,波兰对乌克兰哥萨克的压榨与日俱增,但是他们的地位却没有提高,甚至被降低,在册哥萨克(即波兰官方承认的正规哥萨克军)的数量被一减再减。到1648年,原效忠于波兰的乌克兰哥萨克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不满波兰贵族对乌克兰哥萨克人的压迫,领导哥萨克人举行了大规模的反对波兰的起义,起义迅速席卷乌克兰全境——这就是显克维支三部曲中《火与剑》的历史背景。1648年,在赫梅利尼茨基的领导下,哥萨克人联合鞑靼人,在黄水河[9]、科尔孙(在今乌克兰科尔孙-舍甫琴科夫斯基附近)连续击败波兰人,波兰王家统帅米科瓦伊·波托茨基等一大批贵族又被鞑靼人俘获。短期休战后,1651年春,战事再起,这一次乌克兰军队被波兰翼骑兵所击败——1651年6月,在别列斯捷奇科(在今乌克兰沃伦州)战斗中,波兰国王扬二世·卡齐米日[10]指挥下的波兰翼骑兵击溃了两倍于己的鞑靼-哥萨克人的联军,率先崩溃的鞑靼人在惊恐中还绑架了赫梅利尼茨基,并把他送给了波兰人。1651年9月,波兰和哥萨克盖特曼政权在白采尔科维[11]签订和约。

次年,赫梅利尼茨基就在巴托赫战斗中还以颜色。巴托赫是一座小山,距离拉蒂任要塞不远,在今天乌克兰的文尼察州。1652年6月1日,波兰王家副统帅马尔钦·卡利诺夫斯基(Marcin Kalinowski)指挥的1万多人的波兰军队对阵哥萨克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盖特曼和鞑靼将领努尔丁苏丹的2.5万人,激战一天后,波兰军队在疲惫和慌乱中崩溃,马尔钦·卡利诺夫斯基战死,大批贵族投降。战斗结束后,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没有按照当时的通例,用扣留的贵族俘虏换取金钱报酬,而是反过来付给克里米亚鞑靼人的将领努尔丁苏丹5万塔勒,让他们处决了被俘的波兰贵族,以报之前在别列斯捷奇科战斗中被俘之仇。随后,这些被俘的波兰贵族被大批处决。[12]这次战斗可以说是波兰贵族阶层最大的损失,此战之后波兰的精英贵族阶层即使说不上一扫而空,也相差不多,对翼骑兵来说,自然也是损失最大的一次。

尽管有一系列如巴托赫的失败,但是总体来说,波兰仍然有一定的军事实力,翼骑兵这种重装骑兵在对哥萨克人的进攻中显示了其价值,乌克兰哥萨克人的势力被大大削弱。走投无路的赫梅利尼茨基请求俄国出兵联合抗击波兰。1654年1月,赫梅利尼茨基同俄国沙皇的代表、大贵族瓦西里·布图尔林在佩列亚斯拉夫签订了乌克兰同俄国合并的条约——这也是乌克兰和俄罗斯联合的开始。此后,俄国军队就和哥萨克一起对波兰发起猛烈进攻。与此同时,之前一直在和波兰交战的瑞典已经从1634年“北方雄狮”古斯塔夫·阿道夫阵亡于吕岑的损失中恢复过来,1655年,瑞典国王卡尔十世趁着波兰和沙皇俄国、哥萨克激战正酣,以及亚努什·拉齐维乌(Janusz Radziwiłł,立陶宛副统帅,后为统帅)为首的立陶宛大贵族和波兰离心离德的大好机会下率军大举南下。瑞典人在没有遭到严重抵抗的情况下先后占领波兹南和华沙,10月份瑞典军队又攻克了克拉科夫。此时的波兰全境几乎被俄、瑞两国全部占领,立陶宛甚至签署和约接受瑞典保护,放弃和波兰的联合(实际未实施)。这就是波兰历史上所谓的“大洪水”(Potop)[13]。在此期间,德意志的勃兰登堡侯国、特兰西瓦尼亚的匈牙利人也趁机浑水摸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原先臣服于波兰的普鲁士公国也于1657年获得了完全的独立自主权,由此摆脱了和波兰的藩属关系。[14]这就是显克维支三部曲中《洪流》的背景。可以说,赫梅利尼茨基起义以及随后的“大洪水”标志着波兰彻底失去了在东欧的霸主地位。在“大洪水”的冲击下,一次次的惨重损失也让翼骑兵的风光不再。因此,当“大洪水”退去后,无论是波兰还是波兰的骄傲——翼骑兵,都不得不面对这个烂摊子。

在这样的情况下,复兴波兰、复兴波兰翼骑兵的任务落到了波兰新国王——扬·索别斯基(扬三世,也称约翰三世)身上。扬·索别斯基本身就是一名极其出色而全面的统帅。从血统上来说,他是斯坦尼斯瓦夫·茹凯夫斯基的外孙,在军事方面堪称家学渊博;他通晓拉丁、法、德、意、鞑靼和土耳其多国语言,他的夫人是法国人,对西欧了如指掌;他曾作为外交官出使伊斯坦布尔,同样熟悉鞑靼和奥斯曼军队。进入军队后,他多次指挥骑兵在对奥斯曼人和鞑靼人以及哥萨克人的战争中,取得多次重大胜利——而这一时期的战争就是显克维支三部曲中最后一部《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的背景。凭借立下的赫赫军功,他在1666年成为波兰王家副统帅,1668年又成为波兰王家统帅。1673年,这位波兰军队的统帅当选波兰国王,成为波兰历史上一个罕见的例外。即位后他也不负众望,一方面努力游说波兰议会,向议会里的贵族们阐明维持一支强大的骑兵,尤其是翼骑兵对波兰的重大意义,并要求财政支持。他曾经在议会中说,翼骑兵是“军队的骨干力量,具备仪式和防卫的双重作用……没有国家能像波兰一样拥有他们,永远不能”。另一方面,他积极整军备战,不断在对外战争,尤其是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中磨练波兰的骑兵部队。在他的努力下,翼骑兵重新焕发出了光芒,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都有所恢复。一些翼骑兵连队得到重建,而另一些轻甲骑兵部队也被改编为翼骑兵。此外,由于翼骑兵的装备损失过大,他还对翼骑兵的装备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革新,使得其制造成本更低,以便装备更多新扩编的部队。扬·索别斯基的努力没有白费,翼骑兵很快重新焕发出光芒,而这也成为翼骑兵最后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