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励精图治 第十节(第3/5页)

安惇眉棱微微一抖,眼中不由闪过一丝恼怒之色,但他入仕愈久,心机愈深,面上竟还是笑容可掬的欠身说道:“石参政说笑了,下官冒昧拦驾,却是想请冯参政、石参政替下官主持公道。”

冯京眉头微皱,却不应话,只是望着石越。他与石越毕竟私交颇深,不久前还在商议要把石起之女许配给冯京的孙子,两家约为婚姻。安惇与石越之间的恩怨,他岂有不知之理?自然是不愿意拂石越之意。只听石越冷笑道:“安大人身为御史,朝中谁不退避三分?怎么还要我们来主持公道?安大人的公道,当世也怕唯有皇上也能主持。若无他事,我等便要告辞了。”

安惇见石越转身欲走,连忙高声呼道:“参政,若是有人殴打朝廷命官,参政也要坐视不管吗?”

石越闻言不由一怔,他自是知道真发生这样的事情,于情于理,皆没有不管的道理,否则只怕又要掀起轩然大波。当下阴着险望着安惇,说道:“安大人,难道有人殴打你吗?若真有此事,我自然要管,不过是非曲直,我也要弄清的。若有人在外面胡作非为,我却不能官官相卫!”

“那是自然。”安惇应声答道,一面便将自己如何发现泄秘案的破绽,如何去满风楼寻找证据,如何被韩宗吾所阻,一一说了。只是却瞒过了自己去见唐坰的情形。

这泄密案本是皇帝关注的头等大案,石越直到此时,也没有完全洗刷嫌疑,因此本来安惇发现线索,于石越也是好事。但是他在大宋朝的最高层摸爬打滚了数年,面对与自己有怨的政敌,又岂敢掉以轻心?当下目光微睨了一下安惇,似笑非笑的说道:“安大人,既要去传人,不穿官服,不带兵丁,未免过于不慎了。韩衙内又焉知你是不是大宋的官员?”

“下官微服私察,方能得其真。便下官不是官员,韩宗吾如此行事,亦是横行地方,仗强凌弱。何况他明知我是朝廷官员,分明是不将朝廷命官放在眼中。”安惇忿然道:“如何?参政是不愿意管这事么?”

石越正要答话,便听冯京轻轻拉了一下自己的袖子,低声道:“子明,安惇是想害你我得罪韩相公。此事要三思而行,若是去了,此事坐实,只怕韩相公难安其位,得罪韩家不轻;若是不去,安惇必生事端,我等皆难免要受皇上斥责。”石越心中也早已明白此节,当下微微点头,目光霍地一闪,计上心来,冷笑道:“安大人微服去满风楼,是真办官事,还是争风吃醋?某等无从确知。此事某自然会知会有司查明,并且上奏皇上——韩宗吾若果真如安大人所说无法无天,他是宰相之子,还能跑到哪里去?安大人似乎倒也不必急于报仇。如此,安大人且先回御史台,某等差人将韩宗吾叫我府上,细细讯问。明日再向皇上分辩此事可也。来人……”石越不待安惇答应,便向侍剑唤道:“带我名帖,去满风楼,请韩衙内与竹娘请到府上。”

安惇本欲致石越于两难之地,借机挑起韩、石之间的矛盾,不料石越居然还有这一手,而且行事之间,根本不把自己放在眼中。但人家位列九卿,是皇帝倚重的参知政事,军国决策,无不参预,自己却不过一七品御史,权虽重,位却卑,若无道理在手,自然也无法与之抗颉。只得抱拳说道:“泄密案非同小可,盼参政能秉公行事,无愧士大夫的风骨,对得起天下的人望。”说罢又一欠身,道:“下官告辞了。”

“不送。”石越淡淡抬手,不待安惇走远,便吩咐道:“回府。”

冯京待车帘放下,微微一叹,轻声道:“又会是一件倾动朝野的大事。”

石越却似乎无动于衷,笑道:“冯相不必担心。这些子阴谋小事,又能成什么气候?无非争权夺位而已。我本来以为此事是针对我的,不料竟然不这么简单……”说罢轻轻一笑,道:“富韩公的奏折已经递了进去,韩国公支持修路与军屯之事,眼下就只看王介甫的意见了,料来此事通过,已有九成。然而军屯之事,究竟由工部屯田司负责,还是由枢密院东南房负责,或者由枢院组成新的衙门来推行,依然有待商议。我特意想问问冯相的意见,不知如何更好?”

冯京微一沉吟,他自是知道由枢密院负责,事情皆由文彦博,于石越而言,远不如由工部屯田司更好施加影响。大抵尚书省诸相,这一点上都与石越利益一致。不过如此一来,工部的职位,立时就炙手可热了而已。但冯京也不愿意轻易表态,笑道:“军屯之事,不可操之过急。朝廷方针一定,依我之见,可以让枢密院职方馆、东南房,兵部职方司、驿传司,工部工部司、屯田司,以及将作监有司,各遣能员,秘密分遣各地,负责堪定修路之路线,军屯之地点,作好前期准备。”

“此议甚善。”石越微笑赞道:“其妙在‘秘密’二字,便是不许扰民。各官员司责须当明确,路线地图要测绘清楚,一切困难、预计开支,至于周边物产民情,皆要上报。待日后执行,若是一如所报,则记功奖赏;若有不实虚妄,则要追究其责任,加以严惩。每地各部司各派一人或数人,如此则不易欺瞒。此外,我欲禀告皇上,请皇上允许,派各学院博物系学生随行实习。争取年底之前,完成此事。明春就可以进行军屯,而修路则选农闲时进行。”

“修路由工部司负责,一切自有成规,只要勤于督促,便可放心。”

“虽说如此,我却每每担心小吏舞弊,使朝廷良法,反成恶政。思来想去,惟完善制度,方能杜绝此弊。”

“然而制度虽善,亦须人来执行。若人存心不正,制度再好,亦流于形式。依我之见,与其多事完善制度,不如澄化风俗,肃清吏治为上。”

“非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历代以来,非上贤不能为之。然上贤不常有,故平常人家,皆有门闩与铜锁。越敢问冯相,门闩与铜锁,是用来防范何人?”

冯京不知石越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笑道:“自然是防盗贼。”

“非也。此二人,防君子不防小人,防良民不防盗贼。”

“这……愿闻其详?”

“若真是盗贼,岂有门闩与铜锁能防范得住的道理?若能防住,世间便再无盗贼。门闩与铜锁,最多让盗贼稍稍麻烦一点而已。但是二物却能让君子与良民,见而止步,故曰,防君子与良民甚有用。”

冯京一时没有明白石越之意,一头雾水,只觉石越强辞夺理。

石越知他不解,又笑道:“倘若某屋,大门洞开,堂中放着黄金千两,且无人看守,敢问冯相,世间不取此黄金者,能有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