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语

对于布尔什维克而言,全俄特别委员会的成立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剑与盾”。在这个最重要的国家机构的帮助下,布尔什维克不仅守住了政权,而且还通过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实现了自己的思想主张。而古拉格的诞生则为斯大林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高速度实现工业化方针发挥了巨大作用。苏联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农业国。经过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其预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一些主要工业部门的产值、产量指标赶上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个内向型的经济结构体系也已建立起来。凭借辽阔国土所拥有的丰富资源和高度集中的资源配置方式,苏联以其粗放型经济发展阶段所取得的工业发展的高速度,使自己在30年代跻身于工业化国家行列。这些成绩的取得在某种程度上与古拉格强制劳动经济体系所发挥的作用密不可分。因为古拉格囚犯的劳动是20世纪30~50年代决定苏联经济的实质性成分。对于这种经济而言,必须有机动的劳动力资源,将劳动力资源集中到所需地区不需要更多的开支和复杂的组织措施。劳动改造营的劳动力大部分被使用在大型工地、矿山开采行业、木材采运、劳动力资源特别缺少的偏远地区的工业工程设施建设方面。[97]“在斯大林领导集体的眼里,强制劳动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动员能力的强弱和在社会生活基础设施处于最低投入的条件下,把大量劳动力从一个地区调到另一个地区的能力”[98]和攻坚能力,如:①20世纪30年代它为苏联工业化纲要任务的完成建设了大量的基础设施,修建了许多运河、铁路,建成了许多工业项目,流放的农民则开垦了许多新土地,还有许多被流放农民在煤炭、森林领域从业;②远北工程管理局开采的黄金为苏联政府保证了国家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不可替代的外汇来源[99];③工业化时期苏联的一些重要企业,如诺里尔斯克联合企业在自身建设和发挥职能作用的头20年期间,实际上全是靠强制劳动[100]发展起来的;④古拉格设计机构——特殊技术局使用强制劳动构成了强制劳动的特殊部分。古拉格特殊技术局的囚犯被用于解决那些用通常方式很难解决的问题。由于特殊技术局的工作而加速了红军的现代化。据统计,卫国战争时期,设计和装备着由特殊技术局研制的发动机的飞机占苏联轰炸机的2/3。[101]在1947~1948年苏联核方案实施的关键时期,古拉格强制劳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从目前已解密的文献等资料来看,要想从历史文化视角比较清晰地展示出古拉格的全貌,至少需要把握住古拉格历史的三个发展阶段,即第一,古拉格成立之前身的机构演化阶段;第二,其成立之后的鼎盛时期;第三,走向衰亡阶段。要想展示出古拉格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至少需要数倍于本文的篇幅才行,因为古拉格几乎涉及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管理等苏联社会的方方面面,鉴于此原因,本文只侧重从经济层面展示了古拉格成立之前各个时期机构演化的政策理论依据和实践过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文只能让读者对古拉格有个阶段性的局部认识,而非全面认识。另外,第一阶段又是古拉格后两个发展阶段的基础,不展示这个阶段的曲折演化历程,就无法充分理解其后两个阶段的必然发展结果。因此,本文旨在通过丰富的材料支撑,充分揭示出古拉格成立前期所经历的曲折漫长发展历程,以便向读者展示“古拉格的前身究竟是什么样子”,从而达到让读者看到以后古拉格第二和第三阶段的发展结果时,能够不惊讶,能够做出:“这是古拉格整个历史演化过程的必然结果”这种判断的认知目的。最后,由于目前我国与古拉格有关的汉语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仍处于完全空白状态,没有任何可以直接借鉴的文献,所以本文对古拉格问题的认知与研究就只能完全依靠外文资料了。由于笔者的外文水平有限,行文中出现一些错误在所难免,请读者多多见谅。


[1] Петров Н.В.(отв. ред.)История сталинского гулага. Конец 1920-х-первая половина 1950-х годов. Собрание документов в 7 т.,Том 2. Карательная система:структура и кадры,Москва:РОССПЭН,2004,с. 81.

[2] Бородкин Л.И,Грегори П,Хлевнюк О.В.(отв. ред.)Гулаг:экономика принудительного труда,Москва:РОССПЭН,2005,с. 69-75.

[3] Бородкин Л.И,Грегори П,Хлевнюк О.В.(отв. ред.)Гулаг:экономика принудительного труда,с.8.

[4] Михайловна И.Г. История Гулага 1918-1958,Москва:Наука,2006,с. 223.

[5] Бородкин Л.И,Грегори П,Хлевнюк О.В.(отв. ред.)Гулаг:экономика принудительного труда,с.255-256.

[6] Бухарин Н. И. Экономика переходного периода. В кн.:Бухарин Н. И. Проблемы теории и практики социализма,Москва:Политиздат,1989,с.168.

[7] Бухарин Н.И. Экономика переходного периода,с.139.

[8] Ленин В.И. Плеханов о терроре Полн. собр. соч.,т.35,с.184-185,转引自Михайловна И.Г. История Гулага 1918-1958,с.93.

[9] Михайловна И.Г. История Гулага 1918-1958,Москва:Наука,2006,с.129.

[10] Михайловна И.Г. История Гулага 1918-1958,с.93.

[11] Петров Н.В.(отв. ред.)История сталинского гулага,с.545-546.

[12] Петров Н.В.(отв. ред.)История сталинского гулага,с.534-536.

[13] Петров Н.В.(отв. ред.)История сталинского гулага,с.24.

[14] Кокурин А.И.,Петров Н.В.(сост.),акад. Яковлева А.Н.(ред.) ГУЛАГ:Глав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лагерей 1918-1960,Москва:МФД,2000,с. 14.

[15] Михайловна И.Г. История Гулага 1918-1958,с.224.

[16] Петров Н.В.(отв. ред.)История сталинского гулага,с.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