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归集体农庄:40年代苏联农业政策的调整

北京大学 王洋

农业生产始终是苏联经济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它为苏联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沉重的年度计划负担、无法满足需要的预算投入等因素,导致其自身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也最终影响到了苏联整个经济的发展。对于苏联农业的研究,无论是从专业学术研究的角度,还是从历史借鉴的角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世纪40年代苏联经历了战争的重创和艰难的战后恢复,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在这一时期苏联农业所面临的冲击以及苏联政府的回应政策。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战后初期苏联政府如何调整国内经济政策,以适应冷战形成这一国际形势的变化。

关于战后初期苏联经济问题的研究在中国还不多,尚无有分量的著作问世,而俄国相关的研究则比较深入。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历史档案公布之后,苏联史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扎实的学术专著。[1]同时,苏联学者对纷杂的档案进行筛选整理,出版了一些专题档案集,为以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帮助。[2]

本文选取了三个相对独立又有紧密联系的问题加以探讨。战争期间苏联农村地区的个人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无论是在维持农民生活还是在支援前线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但这种与公有制相对立的经济成分,却从根本上动摇着苏联的集体农庄制度。战争结束后,苏联着手恢复经济,并曾一度强调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但是,由于受到意识形态和传统经济理念的束缚,出于对西方不信任的安全考虑,苏联经济战略再次走上了以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主的老路。在这样的条件下,面对战时个人经济发展引起的集体农庄制度的松动,苏联政府选择用镇压的手段加强农村纪律,从而使遭到严重破坏的农业不得不拼尽全力去完成年度计划。此外,在冷战格局逐步形成的背景下,为积累资金发展重工业,苏联政府还通过货币改革从富人和农村居民手中夺取了大量战时积累的财富,其结果,在农村严重打击了战时通过发展个人经济而富裕起来的农民。本文将分别探讨战争时期个人经济的发展,以及它对集体农庄制度造成的冲击;战后强化集体农庄制度;货币改革及取消票证制度对于农业的影响。本文期望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论述,更准确地向读者展示在冷战形成的背景下苏联政府是如何调整政策,完成农业从战时向和平时期过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