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二战期间苏联政府的推动(第2/4页)

[22]

同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在克拉夫琴科报告的基础上拟定了致国防委员会主席斯大林关于驻外情报机构所获情报内容及建议在苏联开展核武器研制的报告并由贝利亚签署。[23]不过,该报告并未及时呈报斯大林,只是在1942年10月国防委员会作出恢复核研究的决定之后,该报告才在修改后呈报给了斯大林和莫洛托夫。[24]

国防委员会第2352cc号决议

1942年4月,卡夫塔诺夫得到一个蓝色的笔记本,里面写满了公式和注释,与核能利用问题有关。这是游击队在敌占区从被打死的一名德国军官身上找到的。卡夫塔诺夫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大约也是在那个时候,我们正研究那个笔记本和弗廖罗夫的信,希特勒大肆叫嚷德国正在研制‘超级武器’。万一这不仅仅是宣传呢?万一这个恶棍指的是核武器呢?我找到几位物理学家商议。我最重视的是约费的意见。约费认为,链式裂变反应或核爆炸在原则上已经得到证明,我们应当着手研究。我请约费与我一道起草一封写给国防委员会的关于应当成立核武器问题研究中心的信。他同意了。我们两人在这封信上签了字……”[25]

另据时任苏联人民委员会副主席的М.Г.别尔乌辛回忆:“1942年春天,战争进行得最困难的时候,莫洛托夫召见了我,亲手将国外学者关于核能研究的详细报告交给我让我看。报告中介绍了有关在铀—石墨反应堆中可以产生链式核反应的情况,还介绍了采用扩散法和电磁法分离铀-235同位素的情况……我认为,应当让物理学家们也看一看这份报告并作出评价。莫洛托夫同意了我的建议……我选出了库尔恰托夫、阿利汉诺夫和基科因。经莫洛托夫同意,我将上述三人请到我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他们当时都很年轻。我将报告拿给他们看,并让他们写一份书面鉴定,看报告中有多少信息是准确真实的。看了报告后,库尔恰托夫、阿利汉诺夫和基科因写了一份鉴定,肯定了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他们建议在苏联的各个物理研究所广泛开展核物理研究,建造铀—石墨反应堆,制造采用扩散法和电磁法分离天然铀的设备。苏联也曾进行过链式核反应的研究,尤其是在列宁格勒物理技术研究所,后来因战争中断了。我将科学家们写的鉴定交给了莫洛托夫,莫洛托夫在联共(布)中央委员会上汇报了有关情况。”[26]

1942年9月27日,国防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副主席莫洛托夫签署了由卡夫塔诺夫代表人民委员会高校事务委员会和约费代表苏联科学院共同起草的《开展铀研究》的决议草案。[27]1942年9月28日,斯大林批准并签署了国防委员会第2352cc号《开展铀研究》的决议,责成苏联科学院恢复核能利用研究,并在1943年4月1日前向国防委员会提交制造铀弹或铀燃料的可行性报告。为此,苏联科学院应成立专门的原子核实验室,科学院相关研究机构应开展铀-235制备方法的研究,政府各部委应向科学院提供相应的场地、材料和设备。莫洛托夫代表国防委员会和政府全面负责这项工作。[28]这样,在科学家们的不断呼吁和国外核研究情报的刺激下,出于对希特勒德国率先拥有核武器的担忧,苏联政府终于做出了恢复战前开始的核研究的决定,是为苏联政府战时直接干预核研究的一个重大举措。

苏联科学院第二实验室

时隔不久,1943年2月11日,莫洛托夫签署了国防委员会第2872cc号决议,责成别尔乌辛和卡夫塔诺夫负责铀问题研究的日常领导工作,并向苏联科学院原子核专门实验室提供经常性的帮助,由“集优秀的组织者和著名学者于一身”[29]的库尔恰托夫担任铀问题科研负责人并在1943年7月5日前向国防委员会递交制造原子弹或生产铀燃料的可行性报告,准予科学院主席团将有关研究人员自喀山调往莫斯科的原子核实验室以完成重要的铀研究任务,指定政府相关部委向苏联科学院提供各种必要的设备和材料。[30]

1943年3月10日,根据国防委员会1943年2月11日决议,苏联科学院副院长А.А.拜科夫和苏联科学院主席团秘书Н.Г.布鲁耶维奇签署了苏联科学院第122号决定,任命库尔恰托夫为苏联科学院第二实验室主任[31],成员包括:阿利汉诺夫、М.О.科恩菲尔德、涅梅诺夫、П.Я.格拉祖诺夫、С.Я.尼基京、Г.Я.谢普金、弗廖罗夫、П.Е.斯皮瓦克、М.С.科佐达耶夫、В.П.杰列波夫。[32]其后,第二实验室人员逐渐扩大。1944年初,第二实验室共有74名工作人员,其中,25人为科研人员,6人为工程技术人员,12人为工人,31人为服务人员。1944年末,第二实验室的人数达到了100人,其中,研究人员占半数左右。到1945年末,第二实验室已有科技人员180名。研究方向分别为:铀—石墨反应堆——由库尔恰托夫领导,采用扩散法进行同位素分离——由基科因领导,重水反应堆——由弗廖罗夫领导,采用电磁法进行同位素分离——由阿尔齐莫维奇领导,采用新方法生产重水——由科恩菲尔德领导,核爆炸工程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及原子弹构造技术要求——由哈里顿领导。第二实验室最初是在位于莫斯科佩若夫胡同的苏联科学院地震研究所及位于卡卢加街的苏联科学院普通化学和无机化学研究所两地开始工作的,1944年4月迁入位于莫斯科市郊的波克罗夫斯科耶—斯特列什涅沃尚未完工的实验医学研究所。[33]

第二实验室的成立是苏联政府战时直接干预核研究的另一重大举措。从此,第二实验室成为苏联战时恢复的核研究中心。不过,在战争结束之前,虽然政府向第二实验室提供了支持,但力度有限。核研究虽得以恢复,但并未被视为国家首要任务。政府(包括某些学者)对短期内能够研制出原子弹并不抱有希望,只是为研究人员提供了自主研究的平台,为他们对不断从国外获取的核情报进行理论验证进而形成制造原子弹的可行性报告创造了条件。

正如前文所述,从1941年起,苏联便开始搜集国外核研究和原子弹研制的情报。到1945年美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苏联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及苏联红军总参谋部情报总局共搜集了近万页的绝密文件。[34]内务人民委员部的情报机构仅在其提供的一份《美国铀问题研究目录》中便包括了286个项目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