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文化政策: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马龙闪

苏联的解体和瓦解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才是一个国家巩固和强大的最重要因素?是以GDP为标志的经济实力呢,还是以核武器为标记的军事实力?这两样东西,苏联在当时世界上都是不算差劲儿的,非但不差,还是可以与美利坚一比高低的。可是,为什么竟哗啦啦如大厦倾,一夜之间就分崩离析了呢?有人着眼于政治,着眼于党,这也是不错的;但决定一个国家巩固和强大诸因素中,比政治,比党更深层次的因素,还存在不存在?历史表明,这种更深层次的因素是存在的。那么,这种因素究竟是什么呢?

目前,人们都在谈论文化软实力,都在思考怎样实现文化软实力的强大和崛起。在具有一定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前提下,在决定一个国家巩固和强大诸因素中,文化软实力应该是属于更深层次的因素,因为政治的清明,一个党的强大,也是决定于与之相关的文化软实力因素的。

那么,怎样才能培植、塑造文化的软实力呢?世界历史经验表明,只有通过文化上的创新,才会有文化的强盛,才会有文化软实力的巨大影响。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文化的创新呢?文化的创新,不外包括理论的创新、制度的创新、科技的创新,而集中一点,就是人文精神的创新。

再回到苏联国家解体的问题上来。那么,苏联解体的最终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按照上述逻辑推断,这个最终原因,就是比党、比政治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软实力问题。因此可以认为,缺乏文化软实力,缺乏文化创新,就是苏联国家解体和瓦解的最深层的原因。

苏联是一个意识形态化的国家,苏共是一个意识形态化的党。意识形态渗透在苏联国家机构体制和党的机体的每一个毛孔中,所以,意识形态在苏联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每一步骤中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当其意识形态反映并适应现实需要,能促进文化创新时,它就能极大地推动党和国家的发展进步,反之,它就束缚和扼杀文化的创新,成为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阻力。因此,我们在研究苏联发展壮大、兴衰消亡的过程中,就必须把影响文化创新的苏联意识形态及其演变的历史、文化政策及其沿革的历史作为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来加以考察。

苏联是列宁主义的故乡。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苏共执政早期曾是一个以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党,因而朝气蓬勃、兴旺发达,以其先锋队的资格领导苏联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但因忽视自身改造,逐渐失去思想文化上的先进性,而变为一种僵化教条、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思变革、阻挠改革的势力,最后终于落后于时代而为人民所抛弃,走上了衰亡的道路。苏联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苏联文化政策的沿革和意识形态的演变对其兴衰命运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研究苏联兴亡的根源,应对此加以重点的考察。

苏联文化政策的沿革,可以分为十月革命初期至20年代末期的文化政策,2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即斯大林个人权力时期的文化政策,以及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和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文化政策几个主要阶段。现在,让我们对各个阶段的情况加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