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隋唐之佛学(上)(第2/9页)

谓离心别有外境存在者,是谓“增执”,谓于事实真相有所增也。谓识亦不存在者,是谓“减执”,谓于事实真相有所减也。《成唯识论》以为境无识有所谓“离空有说唯识教也”。然此乃唯识教之第一步说法。究竟言之,识亦系“依他起”,详下第六目中。

(二)识之四分

《成唯识论》云:

然有漏识自体生时,皆似所缘能缘相现。彼相应法,应知亦尔。似所缘相,说名相分。似能缘相,说名见分。……相见所依自体名事,即自证分。此若无者,应不自忆心心所法。……若细分别,……复有第四证自证分。此若无者,谁证第三?(卷二,《大藏经》卷三一页一十)

漏者烦恼之异名。带有烦恼之识,即有漏识也。“识谓了别。”故“有漏识自体生时”,必了别其所了别,必有能了别及所了别。能了别即能缘,所了别即其能缘之对象,即所缘也。因有能缘,故有所缘。所缘亦识所变也。此外尚有相分见分所依之识之自体对于其自己之知识,名自证分。自证分即识之自觉。其自觉之自觉,则第四证自证分也。

识能变“我”“法”诸相,“变谓识体转似二分”。(《成唯识论》卷一,《大藏经》卷三一页一)二分即相分、见分也。“依斯二分,施设我法”,此施设即是假施设也。《成唯识论》云:

此我法相虽在内识。而由分别似外境现。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缘此执为实我实法。如患梦者患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缘此执为实有外境。愚夫所计实我实法都无所有,但随妄情而施设故,说之为假。内识所变似我似法,虽有而非实我法性。然似彼现,故说为假。外境随情而施设故,非有如识。内识必依因缘生故,非无如境。(卷一,《大藏经》卷三一页一)

外境非如识之有,内识非如境之无,此所谓离二边,契中道也。然此亦第一步说法,详下。

(三)第一能变即阿赖耶识

《成唯识论》云:

初能变识,大小乘教,名阿赖耶。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故。……此是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说名异熟。……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卷二,《大藏经》卷三一页七至八)

第八阿赖耶识,译言藏识,因其“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又名异熟识,因其能引生异熟果故。所谓异熟者,谓变异而熟,异时而熟,异类而熟。异熟果者,此所熟之果,乃其因变异所熟,与其因异时异类也。又名种子识,因此中藏有诸法,即世间及出世间一切事物之种子也。

阿赖耶识中之诸法种子,有谓“皆本性有,不从熏生,由熏习力,但可增长”。(《成唯识论》卷二,《大藏经》卷三一页八)此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中俱备,非受其余诸识熏习始有。有谓:“种子皆熏故生。所熏能熏,俱无始有故,诸种子无始成就。种子既是习气异名,习气必由熏习而有,如麻香气,华熏故生。”(同上)如麻本无香气,以华熏之,乃有。不过此所熏及能熏,皆无始以来即有,故诸种子亦自无始以来即成就耳。又有谓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二者始起。”(同上)此即调和以上二说之说也。

种子又可分为有漏无漏二类。有漏种子,即世间诸法之因;无漏种子,即出世间诸法之因。《成唯识论》云:

由此应信有诸有情,无始时来,有无漏种,不由熏习,法尔成就。后胜进位,熏令增长。无漏法起,以此为因。无漏起时,复熏成种。有漏法种,类此应知。(卷二,《大藏经》卷三一页九)

阿赖耶识有诸法种子,其余七识熏之,令其增长。阿赖耶识为所熏,余七识为能熏。《成唯识论》云:

如是能熏与所熏识,俱生俱灭,熏习义成。令所熏中种子生长,如熏苣蕂,故名熏习。能熏识等,从种生时,即能为因,复熏成种。三法展转,因果同时。如炷生焰,焰生燋炷。亦如芦束,更互相依。因果俱时,理不倾动。(卷二,《大藏经》卷三一页一十)

如此能熏与所熏互为因果。有漏种子起有漏法,有漏法复熏有漏种子。无漏种子起无漏法,无漏法复熏无漏种子。前者使人轮回生死,后者使人生死永弃。不过无漏种子,非人人皆有,故人有种性之不同。有全无无漏种子者,有只有二乘种子者,有有佛无漏种子者。此即谓非人人皆有佛性;非人人可以成佛。

吾人所见外境,如山河大地等,皆阿赖耶识中种子所变。《成唯识论》云:

所言处者,谓异熟识由共相种成熟力故,变似色等器世间相,即外大种及所造色。虽诸有情所变各别,而相相似,处所无异,如众灯明,各遍似一。(卷二,《大藏经》卷三一页一十)

阿赖耶识中之共相种子,变为山河大地。现在之山河大地,亦非一异熟识所变。《成唯识论》云:“谁异熟识,变为此相?……现居及当生者,彼异熟识,变为此界。……诸业同者,皆共变故。”(卷二,《大藏经》卷三一页一十)现在之山河大地,乃现居及当生者之异熟识中共相种子所变也。每一“有情”之异熟识,各变一山河大地。但因其为共相种子所变,故“而相相似”。如众灯之明,其明似一。

《成唯识论》云:

有根身者,谓异熟识不共相种成熟力故,变似色根及根依处,即内大种及所造色。有共相种成熟力故,于他身处亦变似彼。不尔,应无受用他义。此中有义,亦变似根。《辩中边》说,似自他身五根现故。有义唯能变似依处,他根于己非所用故。似自他身五根现者,说自他识各自变义。故生他地,或般涅槃,彼余尸骸,犹见相续。(卷二,《大藏经》卷三一页一一)

窥基《述记》云:“身者总名。身中有根,名有根身。”(卷三本,《大藏经》卷四三页三二四)根,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也。有此五根之身,此五根及其所依处,皆异熟识中不共相种所变。吾人所见他人之根所依处,亦吾人异熟识中共相种所变。不然,吾人何能感觉之?有义以为他人之根,亦吾人之识所变,如《辩中边论》所说是也。有义以为只他人之根之所依处,为吾人之识所变,因他人之根,吾人不能感觉之“于己非所用故”也。《辩中边论》所说,只谓自己之识,与他人之识,各自变耳。何以知他人之根之所依处为吾人之识所变?如生他地或般涅槃者,其尸骸应即无有;然“其余尸骸”,吾人“犹见相续”。故知“其余尸骸”,乃吾人之识所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