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周濂溪、邵康节(第2/5页)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即太极之别名也。

至于恶之来源,则《通书》云:“诚无为,几善恶。”(《诚几德》第三,全集卷五页十)几者,动之微,所谓“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圣》第四,全集卷五页十七)人性本善。但其发动于行事,则未必皆能合乎中。若使发而不合乎中,则此不合乎中者,即是恶也。《通书》云:

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不达。曰: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乾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故圣人主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师》第七,全集卷五页二十一)

阳为刚,阴为柔。人禀阴阳之气,故性亦有刚柔。刚柔失当,以及“五性感动”之不合中者,皆是恶。故恶是消极的,善是积极的。“几善恶”,“故君子慎动”。(《慎动》第五,全集卷五页十九)

《太极图说》下文谓:“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通书》亦云:“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人极者,即为人之标准也。中正之重要,已如上述。所以于中正外再加仁义者,《通书》云:

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顺化》第十一,全集卷五页二十八)

《太极图说》下文引《易·系辞》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综合观之,吾人必以中正律己,以仁义治人,而修养以成圣人之方法,则在于主静。主静者,濂溪自注云:“无欲故静。”《通书》云:

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圣学》第二十,全集卷五页三十八)

无欲则静虚动直者,今举一例以明之。如孟子云:“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此例为宋明道学家所常举者。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不假思念,当时即起之恻隐之情,乃系直起;本此而发生之行为,亦是直动。此等直起之念,及本此而发生之行动,无个人利害之见,参于其间,故是公的。故曰“动直则公”也。若此人一转念,则“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之意,“要誉于乡党朋友”之意,相间而起,此等意即是“欲”,其起非系直起,本此而发生之行为,亦不是直动。此等转念,及由此而起之行动,有个人利害参于其间,故是私的,所谓“私欲”也。语谓初念是圣贤,转念是禽兽;意义即如此。若吾人心中无欲而静,则心如明镜,无事则静虚,有事则动直。《通书》曰:“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圣》第四,全集卷五页十五)“寂然不动”即静虚,“感而遂通”即动直。此为以后宋明道学家所常讲者。不过濂溪于此虽说及“欲”,而人之欲在形上学及伦理中之地位,及其与“理”之关系,濂溪尚未明言。

“明则通”者,吾人心中无欲而静,则心如明镜,寂而能照。明则能如此,不明则不能如此也。“公则溥”者,《通书》云:

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或曰:何谓也?曰:天地至公而已矣。(《公》第三十七,《全集》卷六页二十二)

天地至公,故无不覆载,所谓“溥”也。公则能如此,不公则有私覆私载而不能如此矣。“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故曰:“明通公溥,庶矣乎。”

欲达到此“无欲故静”之境界,亦须经过相当阶级,《通书》云:

《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无思,本也。思通,用也。几动于彼,诚动于此,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是则无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几也。(《思》第九,全集卷五页二十四)

无思即寂然不动,思通即感而遂通。然欲达到此“无思而无不通”之境界。则须先经思之功夫。不过所谓思为若何之工夫,则濂溪未明言。大约此等工夫,即常注意于吾人心中之状况,如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者。

《太极图说》下文谓:“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云云,《通书》云:

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诚下》第二,全集卷五页八)

诚为人性之本然。圣人之所以为圣,即在复其性之本然而已。此李翱所说,而以后道学家所一致主持者也。

二 【邵康节】

上述《纬书》中之易说,附在道教中,传授不绝。及北宋而此种易说,又为人引入道学中,即所谓象数之学是也。刘牧《易数钩隐图序》云:

夫易者,阴阳气交之谓也。……卦者,圣人设之,观于象也。象者,形上之应。原其本则形由象生,象由数设。舍其数则无以见四象所由之宗矣。(《通志堂经解》本页一)

“形由象生,象由数设。”天下之物皆形也。有数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形。数为最根本的。上述《易纬》中之易说,虽亦有此倾向,然此倾向至此得有明白的表示。

濂溪之太极图,即其象学也。濂溪有象学而无数学,康节则兼有象学及数学。《宋史·道学传》曰:

邵雍,字尧夫,其先范阳人。父古,徙衡漳,又徙共城。雍年三十游河南,葬其亲伊水上,遂为河南人。……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曰:幸受教。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宓羲八卦,六十四卦图象。之才之传,远有端绪。而雍探赜索隐,妙悟神奇,洞彻蕴奥,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熙宁十年(西历一〇七七年)卒,年六十七。元祐中,赐谥康节。(《宋史》卷四百二十七页十七至十九)

康节象数之学,受自李之才。程明道所作《邵尧夫先生墓志铭》中,亦言之。李之才则传陈抟之学(见上),谓“之才之传,远有端绪”,即谓此也。

《易·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康节之宇宙论,大概即此推衍,而又以图象明之。康节曰:“图虽无文,吾终日言而未尝离乎是。盖天地万物之理,尽在其中矣。”不过所说之图,今本《皇极经世》中皆不载。《宋元学案·百源学案》中所列之图,大概采自《易学启蒙》。其八卦次序之图,以阴阳为两仪;太阳,少阳,太阴,少阴为四象。与《皇极经世·观物篇》所说不合。兹取蔡沈《经世指要》及《宋元学案》中所列诸图,加以《观物篇》所说,以见康节一家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