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大义”的解读传统(第2/2页)

介之推的母亲又说:“就算这样,让大家知道你的功劳总是应该的吧?”

介之推说:“言辞是人自身的装饰,我自身都要退隐了,还要装饰做什么呢?如果我去表功,这就说明我还是有追求显达之心啊。”

介之推的母亲最后说:“你真能做到这样吗?那我就和你一同隐居好了。”就这样,介之推母子二人一同隐居山林,直到死去。

晋文公派人到处寻找介之推,一直没有找到,他便宣布绵上之地为介之推的封地,说道:“借此记下我的过错,也为了表彰介之推那样的贤人。”

《左传》里的这篇小文是《春秋·僖公二十四年》新闻标题链接中的一小部分。咱们看看《春秋》对这一年的事情是怎么记载的:

二十有四年春王正月。

夏,狄伐郑。

秋七月。

冬,天王出居于郑。

晋侯夷吾卒。

翻译过来就是:

鲁僖公二十四年春季,周历正月。

夏天,狄人攻打郑国。

秋天,没事。

冬天,周襄王离开成周,住到郑国。

晋侯夷吾去世。

完了,这一年春夏秋冬,所有大事,就这么几个字,你能看出什么“微言大义”来吗?能看出为孟子所称道的那种批判精神吗?这几句话里边根本也没有咱们这篇小文的主人公介之推的什么事——他实在是个太小太小的小人物了,小到《春秋》不予记载。

好在《左传》记载了,虽然它只是这一年几件大事件当中的一个小小插曲。

这个小插曲却相当精彩,尤其是介之推母子二人的对话,让人又感动又钦佩,如果说这里有什么批判精神和微言大义,那倒是真的,也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看来,或许孟子所赞的《春秋》也包括了《左传》在内呢。

——我前边不是说这里边有个比较大的问题吗?有人看出来了没有?

再仔细看看……

问题就在:介之推母子二人在自家的小房间里说体己话,难道《左传》的作者当时就在窗户外边偷听来着?

我这还是只举了一个小短篇作例子,比这长,比这更没谱的内容还多着呢。所以郭沫若曾说《左传》与其说是历史,不如说是小说。我还是老话,书上姑妄说之,咱们也就姑妄听之。但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孟老师应该是看过《春秋》的,也相信那是孔子编修的,更认定孔子编修这书的目的和意义。难道他当年看到的《春秋》是另外的版本吗?这个版本后来在秦始皇焚书的大火中失传了吗?这还真是难说。难道又或是孟老师胡乱一说,大家也不要太过当真?这好像也没有足够的说服力。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不去想它了,接着来听孟老师给我们白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