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在齐国(第2/2页)

孟子拱手笑道:“在下邹国孟轲,呵呵,真是不打不相识!我们咏春拳祖师严咏春师承少林五梅师太,你师父黄飞鸿却是少林俗家弟子,算来咱们还是同宗。幸会,幸会,老弟若不嫌弃的话,愚兄做东,咱们好好喝一杯去!”

呵呵,这可不是胡乱编排孟子,在这个时候,儒家已经不是一门一派了,而是分成了若干门户。孔子是儒家的祖师爷,门人众多。他老人家有个孙子,叫做子思,继承了爷爷的学问,开馆授徒,其中有个不知名的徒弟就是孟子的师父。子思的师叔里边,开宗立派的有好几个,各有所长,各有所专。就比如达摩孔子创立了儒家少林七十二绝技,后辈们没人能把这七十二绝技都学全。于是,你学了大力金刚指,我学了罗汉伏虎拳,然后又各自授徒,其中若再有厉害人物出现,便又成了那曹源一滴水,一花开五叶,越传越广。这一段历史时期里,很有一些风云人物是出自孔门的谱系,虽然这些人看上去好像不大像是儒家,比如和孙武并称的大军事家吴起,还有我们初中历史就学过的改革家李悝,还有给刘邦制订朝仪的那个投机分子叔孙通,还有一位后来成了墨家钜子——但这个人的名字太怪,输入法打不出来,我就不写了。儒家还有一位大名人,就是前面已经介绍过的那位荀况——孟子在稷下擂台上抡胳膊晃膀子的时候,荀子还只是看台角落里的一个毛头小子,孟子此刻还不知道他这位同门小师侄(我也不知道这辈分到底该怎么论)将来也会成长为一代高手,并且还会对自己的武功家数横加非议,毫不留情。对了,还有一位陈国人,虽然不是太有名,但出于我和陈国人的私交,还是拿出来抖搂抖搂,这位仁兄名叫颛孙师,是孔子的嫡传弟子。

看看,孔子死后还没多久,后学们就开始拉帮结派立山头了。当然了,这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是件好事,但问题是,有些山头之间属于各有侧重,有些则产生观点冲突了,那么,越发展下去,冲突必然也就越多。荀子在自己的书里就攻击过自己的同门师叔伯和师兄弟什么的。韩非子也奚落过所谓“儒家八派”,觉得太多人都是挂羊头卖狗肉地干活。

如果儒学真的成了一门宗教(直到康有为的时候才真正要把儒家思想作为国教,而且这还是一次无疾而终的尝试),那么,这些分歧和冲突还大有调和的可能,正如佛教,佛陀去世之后,五百罗汉第一次集会就发生观念分歧了,你说佛陀当年是这么说的,我说他是那么说的,后来也搞得派系林立,但从“学”入“教”之后,总是能有“万法归一”或者“不同法门针对不同根基的受众,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等这类调和的说辞,但儒学作为学术,要想调和分歧可就远没有这么容易。而且,再加上有些弟子独特的个人悟性——比如荀子的学生里就既出了韩非又出了李斯——儒学的世界就越来越丰富起来。所以,孟子的咏春拳和猪肉荣的佛山无影脚虽然乍看上去如此不同,其实却是同宗同源。

现在再回到上面那个问题,我们就清楚了:这个时候呢,笼统地说“儒家”已经不太准确了。

那么,我们可以把问题改成这样:孟子这支儒家在稷下这个武林大会上算是少林呢,还是武当呢?

得等孟子死了多少年以后成为圣人的时候,我们才能说它到底是少林还是武当,现在这个时候,孟子可远远算不上名门大派。孟子在后文里亲口说过,当时的天下是“非杨即墨”,也就是说,杨朱一派和墨子一派才是少林和武当,而孟子呢,可能连五岳剑派的位置都够不上。但是,即便是这样,孟子却从来不把这些名门大派放在眼里,他是个好斗的人,他要战斗战斗再战斗,终于在死后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武林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