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立说(第6/7页)

月亮再次升高。

大海苍茫,月光粼粼,在海面上跳动着一团团的碎玉。

贺媛在心中充满了思念,相公,你还好吗?

夜渐深,虽然墨西湾地处热带,可她所站立的地方,已经过了北回归线了。秋末来临,海风吹来,带来了寒意。终于贺媛打了一个寒战,她回过头来。

她的女仆说道:“小姐,夜深了。”

“嗯,我们回去吧。”

这个女仆又说道:“我相公又带来了口信。”

她相公,也就是贺媛暗中培养的几个亲信之一,最好为了好联络,贺媛让他们成亲。毕竟她是圣女,平时有许多人监视,有什么事情不好直接交谈。这个侍女就是一个桥梁作用。

“什么口信?”

女仆将石坚的赏金之事说了一遍。现在不知道贺媛到了什么地方,但肯定一点在海外,有可能在非洲大陆,也有可能在欧洲,但可能性不大,石坚也猜出一点,在两湾大陆的把握性高。只是石坚错估了一点,那就是以为甘林只带了一百来人。如果知道他有近千人在手,这么大目标,一定会派人展开扇式搜查。

这个女子说道:“小姐,你好有福气哦。”

在宋人眼里,什么是小妾,与老婆一点关系也没有,最著名的是南唐宰相韩熙载经常留客人过夜,为了使客人尽兴,将自己小妾拿出来侍奉客人过夜。比起他来,苏东坡将小妾送人,一些人卖小妾就一点也不过份了。

但石坚作为一个宰相,居然对小妾这样好,连这个女子也感到眼红羡慕。

贺媛听了后,眼中感动地滚出了泪水。抽泣起来。只是眼神中还略带着一点骄傲。这么多年来所受的危险,担心,苦难与害怕都值得了。

这个女子又说道:“相公还说,这是一个机会。”

因为石坚赏赐一个人情,这个人情可大了海去了。最著名的就是王林,现在几乎快成了江守府首富。还有禀报消息也重赏千两到万两黄金。现在因为交易,金银矿开采了不少,可同样流失与交通得快,一两黄金与铜钱兑换是三到四贯钱。

这几个人背下里一商议,因为是重赏。商人必然贪图重利,将消息带到宋朝。而且不会向他人诉说,毕竟知道的人越少,分享的人就越少。而且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不过这也给了这几个人一个盼头,这么多年,他们帮助贺媛会有什么封赏?一个个想入非非,当然这对贺媛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但口说无凭,因此这几个人一商议,决定让贺媛写一封信。最好上面写几件只有贺媛与石坚两个人知道的事。这样才能使石坚相信。这个侍女过来就是传达他们这个意思的。

终于有机会回去了!

以相公的本事,一旦得知他们的下落,一定会将他们救回去的。

贺媛眼泪再次涟涟。可是写什么呢?

经过了争吵。石坚也不可能让他们吵个没有完没有了。象这样下去,不要修所有重要的经史子集加上各种宗教书籍了,估计修到下一辈子也不能完成。最后石坚亲自拍板。

可还有一些顽固不化分子,这些人可不管你是石坚,还是吕夷简,只要他认为是真理,就决不会妥协。最后石坚亲自马,与他们展开辨论。三天后,石坚喉咙都快说不出话来。才将这些人辨服。

孙复等大儒主笔,石坚润笔。这本《孟荀正解》终于面世。因为所有主笔与润笔的都是一方大儒,还是第一本书,可以说无论内容,还是文笔,不但华丽,而且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并且从京城往外开始,都在传扬石坚将要写什么样的书,居然连宰相都放弃了。再加上那天的异象。这本书一面世,就被哄抢一空。如果不是现在的科技造成生产纸张变得容易起来,都会造成洛阳纸贵的局面。

这本书不但阐述了孟荀写作著作时的背景,以及从背景来分析他们所阐述的意思。而且还写了后人所有的注解,批注了其中的优劣。同时也标明了石坚的看法,各个大儒的看法。孟荀两本书没有多少字,硬是写成了一部大部头。这也是历史第一次这么祥细地解释孟荀真义。

连朝中的许多大臣,都人手一本,捧在手里摇头晃脑地颂读。

虽然还有反对声音。可是因为孟荀的地位,以及石坚现在的声名,还有石坚兼就了各个大儒的一些看法。这些争议的声音并不大。

这才让石坚松了一口气。如果第一本书就将整个朝野吵翻了天,后面再写就难了。

石坚这才开始撰写第二本书。编修《墨子》。虽然是一个大家,可同样墨家现在的影响力不大,修正引发的风暴也不会大。

但小皇帝来到他家中。不来不行。大理君臣到了京城了。大理这位高相国跑到夏府上要人,你把我女儿呢?

夏竦很尴尬,心里面将石坚家中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一遍。夏竦也考虑过石坚的那次说话,那意思摆在哪里,允许他们犯错,但得认错,可认错了,自己名声扫地了,还有机会再东山再起?

他一面命亲信将后面尾巴清扫干净,一面继续忽修大理高相国,也就是现在的褒国公。说法与在石府说法基本上差不多。反正你家女儿我送走了。你们家教松,任一个黄家闺女在外面跑,我怎么负责。

这位大理相国不傻。高家就没有傻子,一代比一代牛,不然后来大理怎么让高家控制起来?再加上石坚的提醒,高家家主知道自己女儿被这个夏大人害了。现在底气足。大理各处叛乱跌起。虽然自己这一行全部来到宋朝京城,可影响力还在。只要自己放了一句话,叛情更加严重。

于是亲自跑到开封府衙,击闻登鼓。咚咚一记响声,刚刚担任开封府尹的陈希亮跑出来。一看认识,是大理相国。那天大理君臣来到京城,皇上带着京城所有重臣亲自迎接。大理正治皇帝虽然没有了皇帝封号,可成了皇兄,大哥来了,怎么不迎接。

当时大理君臣受宠若惊。特别是石坚突然离开,他们惊魂不定,赖在路上不走了。后来才传出消息,这些人也不是傻子,一分析明白过来。这是悄悄回去处理皇后被害一案。自然不能声张了。这才放下一颗心来,向京城开发。但还是有点担心,前途迷茫。

现在看到赵祯这样客气,心里才放松下来。但少数人还有疑虑。赵祯眼睛一扫,又说道:“皇兄。”

正治皇帝段素真连说不敢。

“朕今年冬至到永定陵祭奠先帝。到时候与皇兄一道前去,在先帝陵前以及我大宋太祖太宗陵前,将我们的盟约供奉。”

这比发下任何重誓都要可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