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以毒攻毒(第2/2页)

若是没有拿人,大家只当宁王父子的消息是个笑话,可是现在报馆一查抄,许多人不免纷纷猜测,意林报登载的这个消息多半是真的,正是因为消息准确无误,锦衣卫才采取如此过激的反应,这不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什么?

更为重要的是,各家报馆几乎在次日同时刊载了同一条消息,在所有的头版上,都是关于宁王父子争娈童的事,这些‘有骨气’的读书人们分明是用自己的行动来向锦衣卫挑衅,你们可以拿意林报的人,可以捣毁意林报的报馆,那我们的报纸也刊载了与意林报同样的内容,倒是想看看,你们锦衣卫到底有多大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报馆、所有的读书人全部拿办?

舆论立即转向,在报纸的推波助澜之下,朝野上下都开始议论宁王父子的消息了。这其实也是一种风潮,所谓官府越是压制消息,越是一副惊弓之鸟的样子,大家就越是津津乐道。与此同时,要求释放意林报馆上下人等呼声也是越来越强烈,更有一些读书人心中义愤填膺之余,自然免不了做几首歪诗来渲染宁王父子断袖之癖的丑恶,但凡是敢当街骂宁王父子无德无理的,在坊间就能引发一阵叫好,以至于连续几日,所有报纸的文章都围绕着宁王父子展开,更有一些小报编出各种段子,使劲地往宁王头上泼脏水。

其实但凡是知道的人都知晓,这锦衣卫和宁王父子一向不太和睦,宁王父子怎么可能使唤的动锦衣卫?只是世事本就是如此,知道的人不说,不知道的反而最是津津乐道,越是不知道的越是能胡说八道,说出无数个段子,偏偏这世上还有一个道理,真相永远是沉闷的,而朝野上下这些人更倾向于各种编撰出来的段子,因为只有这些夸大离奇的段子才能满足大家的心理。于是乎,宁王父子臭了大街,可谓是奇臭无比,臭不可闻,而刘吉也早已被人淡忘,早就无人去理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