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三势力(第2/3页)

崔曜有些惘然地给她的杯子斟满了酒,慢慢醒了过来,他放下酒壶,端起酒杯笑道:“今天大家有缘相见,就为这缘分,大家干一杯。”

“干!”四人将酒一饮而尽,古黛将酒一口喝了,却抢过酒壶给大家斟酒,她自己却不喝了,多特尔又敬了崔曜一杯,这才试探着问道:“刚才崔公子说是长安人,不知崔公子是否认识大唐的官员?”

崔曜爽朗一笑道:“在长安生活,怎么会不认识几个官员?如果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请尽管说,我会尽力而为。”

“那就多谢了!”多特尔却没说要帮什么忙,他又敬了穆塔一杯酒,却聊起了一路的风土人情,崔曜最是健谈,给他们讲述大唐的历史和各地的风俗,妙语连珠,将旁边一起吃饭的十几个胡商也一起引来旁听,不时引起众人一阵阵惊叹。

少女古黛托着腮也听得津津有味,她不时望着这个年轻的博学者,目光里充满了敬仰之情。

……

次日一早,众人启程了,多特尔兄妹换了一身黑衣装束,又借了两匹骆驼,混迹在胡商之中。

“崔公子早!”古黛过来向他打了招呼,目光中略略显得有些羞涩。

崔曜连忙拱手笑道:“古黛小姐早。”

忽然,崔曜发现她脸上的肤色似乎更黑了,他这才恍然,她竟是涂了面,又想起昨晚她纤手及皓腕的晶莹雪白,崔曜心中一时砰砰跳了起来,他又忍不住偷偷看了她一眼,恰巧她也偷眼看来,两人目光一触,古黛脸上看不出表情,但眼中却慌乱不已,立刻调转骆驼,很快便消失在胡商群中。

望着她苗条的背影消失,崔曜心中忽然感到一种从来未有过的喜悦,‘驾!驾!’他大声催动着骆驼,迎着朝阳向东方大步而去。

从咸阳到长安已经极近,只要半天便可抵达,宽阔的官道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一路行来,再没有看见昨晚追杀多特尔兄妹的黑衣人,众商旅过了渭河,穿过汉长安城旧址,中午时分,长安城墙已经依稀可见,崔曜在西域整整跋涉了七个月,历经风霜,现在终于回家了,不知自己祖父身体是否康健,他一时心急如焚,恨不得插上双翅飞回家中。

“崔公子。”多特尔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出现在他身旁,崔曜看了他一眼,忽然想起昨晚上他的试探,便不露声色笑道:“多兄有什么事找我?”

“我汉名叫做石慕华,崔公子直接叫我慕华便是。”

石慕华见两边无人,便压低声音道:“不瞒崔公子,我其实是黠戛斯王子,我和妹妹受父亲之托秘密出使长安,想寻求大唐的支持,本应直接去找鸿胪寺,可我听说回纥特使也在长安,我们不敢大意,便想请崔公子替我们引荐大唐官员,不知公子是否愿意帮这个忙。”

崔曜心中一动,目前西域的局势他是知道一二,黠戛斯位于回纥的西北,有数十万族人,与葛逻禄人势力相当,他们与回纥人是百年世仇,也屡遭葛逻禄人压迫,如果大唐能扶持他们的话……

这时,石慕华从腰间取出一块金牌,诚恳地对崔曜道:“这就是当年大唐玄宗皇帝册封我祖父为叶护的金牌,以此为信。”

“我怎么会信不过石兄。”崔曜笑着摆了摆手,他也低声道:“既然石兄如此坦诚,那我也不瞒你了,我祖父便是大唐的前右相,他虽然病退在家,但对大唐朝政也还有一点影响力。”

‘崔圆?’石慕华心中一阵狂喜,他激动得一把抓住崔曜的胳膊,急声道:“这个忙崔公子一定要帮我,我们五十万黠戛斯人都会感激不尽。”

“请石公子放心,我会尽力说服祖父,实在不行,我就直接找我姑姑,请她替你们引见大唐皇帝陛下。”崔曜远远望了一眼正偷偷看他的古黛,他忽然下定了决心,无论如何要帮助他们兄妹完成使命。

……

商旅绕了长安城半圈,从春明门缓缓进入了长安城,一股喧嚣热闹的气息顿时扑面而来,石慕华曾经来过长安,神态倒也自若,但他的妹妹古黛却是第一次来,面对如此宏伟繁华的城市,她眼睛里充满了震惊。

骆驼队到了东市,崔曜便对他们兄妹道:“我们下骆驼吧!”

三人拉动缰绳,骆驼跪了下来,他们从骆驼上跳下,崔曜向驼队的首领穆塔拱手谢道:“穆塔大叔,我这就回去了,若有什么困难,请尽管来宣阳坊找我。”

穆塔也拱手笑道:“崔老弟,愿你明年能金榜题名,也到安西去做官。”

“各位大叔保重!”崔曜向所有人挥了挥手,众胡商也向他挥手道别。

“我们走吧!”崔曜转身便向宣阳坊方向大步走去。

“谢谢穆塔大叔,谢谢各位大叔。”石慕华和古黛向胡商们行礼致谢,他们转身向崔曜追去,三人渐渐消失在茫茫的人海中。

穆塔看着他们背影消失,暗暗叹了口气,心中对崔曜竟有了一丝依依不舍之情,他转头看了一眼东市高耸的城墙,心中顿时激动起来,回头对众人喊道:“我们直接去市署登记,争取今天就把货脱手了。”

……

崔府依然在宣阳坊,三年的时间,崔圆更加苍老了,他的头发已经全部脱落,戴着一顶帽子,身子也变得骨瘦如柴,整天就呆在书房里哪里也不去。

此刻,这位大唐元老正坐在书案前细读一本奏折,这是皇上特地派人送给他的折子,是回纥忠贞可汗要求迎娶大唐公主的请求,这也是崔圆发挥余热的一种方式,一些重大的国事皇上都会派人将奏折副本送给崔圆,征求他的意见,如去年开始实施的两税法,事关重大,崔圆也参与了整个决策过程。

而回纥要求娶大唐公主,这也是一件大事,回纥在三年前与大食达成了西进的谅解录,大食说服葛逻禄人让出夷播海以东的大片领土,使回纥人的势力能够抵达夷播海,这就为回纥包围黠戛斯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正是在这个契机下,回纥与大食走得越来越近,去年大食与回纥互相交换了质子,同时在粟特商人和摩尼教的双重影响下,回纥传统贵族开始失势,西进的国策已经悄然放弃了。

现在回纥人提出联姻,这必然是回纥又想和大唐修补关系的一种表示,典型的双头鹰策略,崔圆沉思了良久,终于在奏折的副本上写下了自己的意见:‘臣以为,拒绝唐、回联姻必会将回纥彻底推向大食,使我碎叶一地腹背受敌,不利于大唐西扩的国策,实不智也,回纥国内也有亲唐一系,大唐公主北上,必将使回纥亲唐一系深受鼓舞,继而扩大对回纥国策的影响,至于立可敦一事,药罗葛灵必不虚言,臣推断忠贞可汗有立双可敦之意,若如此,臣以为联姻利大于弊,陛下可以同意,但在联姻的同时也要增兵于北庭,软硬兼施方可让回纥人不敢轻视于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