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为官者要善于自保(第3/9页)

这下子李夫人可头大了,可怜她一个女人家,又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人生地不熟,怎么可能养活六个孩子呢?

于是李夫人心生妙计,就写了封信,把十五岁的大儿子和十三岁的二儿子李泰国送回英国,交给一个叫郭士立的传教士来养育。

但是这郭士立凭什么要养别人的孩子呢?于是他就又把俩孩子送到船上,给李夫人送回中国。

等俩孩子下了船,李夫人把他们俩脑壳向后一扭,又给郭士立送回去了。

双方如此送来送去,终于有人看不下去了,就有一个英国驻华使团说:算了,孩子,你别跟这些怪人较劲儿了。这样好了,你就给我们做雇员吧,等我们到了中国,你替我们当翻译。

是年李泰国十六岁,就因为家贫,不得不沦为外交童工。

二十二岁那年,李泰国出任英国驻上海副领事。就在这个位置上,他开始插手江海关的税务工作,并在法国和美国双双退出之后,大权独揽,大刀阔斧,完全用了西式的管理制度和模式,对海关大力整顿。他建章立制,废除了中国式的税额包干等怪异的管理方式,并对腐败的海关官员和从事走私的外国商船进行严厉打击。他让中国的海关成了一个奇迹,当然,他也不可避免地成了帝国主义侵华的急先锋,这事儿跑不掉。

但是李泰国现在并不在上海,因为另一个英国人罗伯特·赫德向恭亲王建议,中国应该购买十几艘兵舰,组成一支中国海军,这样中国就崛起了,再也不怕帝国主义列强了。

恭亲王听了,怦然心动,就问这得花多少钱。

赫德说:不多不多,大概不会超过一百五十万两白银。

一百五十万两……恭亲王顿时牙痛似的呻吟起来:不行不行,这个议案拿到朝廷上去,那帮糟老头子会把本王吃掉的。

赫德:这样子啊,那一百二十万两如何?

恭亲王摇头。

赫德:一百万两如何?

恭亲王:……喂,你个洋鬼子,这会儿工夫就从一百五十万降到一百万了,你到底有个谱儿没有?

赫德:王爷啊,一分钱一分货,这你听说过没有?

恭亲王:这样好了,八十万两白银,你答应就答应,不答应拉倒!

赫德:王爷,你弄差了,这银子不是我要,我只是提个建议。

恭亲王:随你,反正你们洋鬼子没好货。

于是,恭亲王把八十万两银子采购一支海军的计划,拿到了朝廷之上,交给众官讨论。原本以为众官会反对,万不承想,与会的官员全都举手通过。盖因大家都已经领教过英法联军火炮之犀利,而且太平军时不时作势要直捣直隶,所以无论是多么迂腐保守的官员,在这个问题上也投了赞同票。

全票通过,那就是集体负责了。恭亲王心花怒放,把这个任务委托给了上海江海关的总税务司李泰国。于是李泰国腰揣八十万,乘船奔欧洲,回国大采购去了。所以目前的上海江海关,暂时就由赫德来代理。

这么一说就明白了,江海关的情况有点儿复杂,于是李鸿章心生妙计,要拿这个复杂情况,搞死吴煦和杨坊。

做官要用自己人

李鸿章把吴煦、杨坊叫了来,召开了一次小型的工作会议。

会议开始,李鸿章先把朝廷的上谕拿给两人看。吴煦和杨坊看了,顿时面如死灰。

于是李鸿章说: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朝廷呢,对咱们上海的反腐工作,那是非常不满意。还有许多朝官上奏弹劾你们两个,这个情况我不说,你们两个也知道吧?

李鸿章还真没瞎说,殷兆庸是京官,前些日子回上海,正赶上李秀成大举进犯,这让殷大人非常生气,回去之后就上疏,弹劾吴煦、杨坊两人横行不法,贿赂公行,残民以逞,荼毒百姓。让倒霉的吴煦和杨坊雪上加霜。

但是李鸿章没说,殷兆庸这厮有个怪毛病,逮谁弹劾谁。以前上海是由吴煦、杨坊负责,殷兆庸就弹劾他们两个。现在上海由李鸿章负责了,过不多久,他还要弹劾李鸿章,让李鸿章气急败坏,跳脚大骂。这是后话,撂下不提。

李鸿章又说:幸亏本官念及你们治理沪上不易,再三上奏替你们说情,但雷霆之怒,终难避免,希望你们不要怪罪本官才是。

吴煦和杨坊黑青着两张脸,一声不吭。因为他们知道,李鸿章这一句也是大实话,他确实没有弹劾他们两个,而且还不停地替他们评功摆好。可问题是……

可问题是李鸿章一口咬定沪上吏治不善,贪贿风行。这跟拿刀杀了他们两个,又有什么区别?

一句批评也没有,就把你搞死了。世上居然还有这种坑人的手法,这真让吴煦和杨坊欲哭无泪。

所以官场之上,最可怕的修理对手的手段,不是批评你,而是表扬你。这个表扬的技巧又分两种:一种是像李鸿章这样,表扬的全都是虚的,错误却全都是实的,越表扬,你的错误越是明显,越是突出,越是非得严厉惩治不可。这是坑人的第一种表扬手法。另外一种更阴狠,李鸿章很快就会在吴煦和杨坊身上实验一下具体效果,所以暂时先撂下不提。

李鸿章这么下狠手,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他刚刚来上海的时候,吴煦和杨坊给他报假账。这个假账让李鸿章陷入到绝境之中,如果不是朝廷很快任命他为署理江苏巡抚,而是再等等,看李鸿章表现如何再做决定,那李鸿章就彻底死定了。

再想想,李鸿章的淮军首战虹桥,部下所持的洋枪是李鸿章大哥李瀚章从广州买回来的。可是上海这边一个月就有六十万两银子的财政收入,而且洋枪洋炮满街摆着卖,吴煦和杨坊偏要搞李鸿章,这让李鸿章心里,如何能够平衡?

泗泾之战,李鸿章跃马独出,不作生还之想,这是何等悲情?

李鸿章这个江苏巡抚,是用自己的脑壳换回来的。而如果吴煦或是杨坊,当时只要稍微有点儿良心,就不至于把李鸿章逼到这个份儿上。

子曾经曰过:以直报怨,何以报德?老百姓也有个说法,叫有仇不报非君子。这种思维的逻辑就是,如果你对伤害过你的人,报以恩惠,那你又如何面对于你有恩惠的人?不狠狠修理伤害过你的人,就意味着对于你有恩惠之人的最大不公。做人要厚道,更要讲公道。

讲公道,就不能饶过吴煦和杨坊。

总之,世间自有公道,有仇必须要报。倘若有仇不报,未免有失厚道。

面对着两张死灰一样的脸,李鸿章以悲伤的语气,沉痛宣布道:撤销吴煦苏松太道职务,暂由海防同知刘郇膏出任苏松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