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大婚副使(第3/5页)

他凝滞了半晌,瞧瞧刘瑾四人眼红红的象只羡慕的兔子,再看看正德天子鼻孔朝天,不禁惊疑地道:“皇上要微臣组建内辑事厂?辑事厂不是一向由内官司担任么?”

正德笑道:“正是,不过那是永乐大帝靖难时内官出了大力,所以东厂才由内官把持,再后来组建西厂也便顺理成章由内官出任厂督,但是朕偏要出陈易新、出人意料,这样才能出神入化、出奇制胜。”

他得意笑道:“如果朕的内厂再由内官任厂督,岂不仍归王岳管辖?现在锦衣卫是亲军外臣,由司礼监的东厂督察,而同属司礼监的西厂再督东厂。如今朕再调外臣建内厂,督司礼监,这便天衣无缝了,所以必须要用外臣,朕最信得过你,当然是由你来做,你不想做刑部尚书,朕准了,这件事可不许再推辞。”

杨凌苦着脸道:“可是臣……实在是没有什么经验呀。”

他心道:“虽然两厂一卫的头头其实不得善终的并不多,可是厂卫的名声可实在不怎么好,再说锦衣卫联合东厂这般力挺自己,就是怕失了圣眷,这可好,我现在居然脱离他们自立门户了,张绣和范亭肯吃这哑巴亏么?”

正德不以为然地道:“朕作皇上还没有经验呢,你瞧朕不是做得好好的吗?有朕给你撑腰,你还怕什么?”

杨凌吸了口气,讪讪地道:“那……不知皇上要臣在何地组建内厂呢?这人手从哪儿来?开府建衙置房买地总得有银子吧?户部肯出么?内辑事厂的职责主要是什么?”

正德听得一呆,半晌才道:“这个……这个也要问朕么?地方你自己选,人手你自己挑,银子么……”正德皇帝唆溜了一下,好像有点儿牙疼:“你想想从哪儿能扣出银子,再说给朕听,朕准你的奏便是。至于职责,主要一条就是替朕看着两厂一卫,其他的……对了,银子,司礼监的监税权一定要收上来。”

“嗯……”正德皇帝又认真想了一会儿,双手一摊,道:“朕暂时就想出这么多,你想起什么了再跟朕说。”

杨凌呆呆地看了正德半晌,才道:“那么……微臣不是要参予主持皇上大婚么,可否待皇上大婚之后再行筹办,否则微臣恐分身乏术啊。”

正德笑道:“这却是使得的,那便在朕大婚之后再宣布成立内厂吧,你回头先去礼部,听说他们规矩多的很,你是朕亲选的天子使臣,莫要给朕丢了脸面。”

杨凌无奈地道:“是,微臣遵旨。”

杨凌离开乾清宫,刚刚走出几步路,刘瑾就从后边追了上来,一追上杨凌就急道:“杨大人,组建内厂是何等大事,你怎么不着急呀,给两厂一卫知道了,说不定就要给你煽阴风点阴火下绊子,这事该抓紧了才是。”

正德金口一开,点明了内厂就是为了督东西两厂的内官,所以坚决不用内官,刘瑾也就死了心,万幸的是这位新任内厂厂督可是自己的好兄弟,无鱼虾也好,总比外人当了强,所以见他稀里马哈的模样,不禁大为着急。

杨凌瞧这正德皇帝做事毛毛躁躁,一阵风一阵雨的,心里还抱着他大婚之后会打消建内厂的幻想,所以能拖就拖。至于防范两厂一卫,纯属开玩笑,这可比不得弘治秘密开西厂,那是有司礼监的配合,以御马监为班底抽调精英组建的,所以能瞒过一时。

自己要人没人,要钱没钱,要地方没地方,一点基础也没有,只要这边一开动,风声必定马上传入两厂一卫的耳朵里,与其遮着掩着惹他们猜忌,还不如非要开时大大方方的让他们知道。

杨凌想到这儿,忽地心中一动,起了一个念头:锦衣卫的班底是当年的锦衣亲军,东厂历史悠久,番子档头大多从民间招纳,西厂却是以御马监为基础,如果真要我组建内厂,那我亲自带出来的神机营五百亲军,甚至左哨军全部人马……

杨凌想到这儿心中一阵兴奋,原本茫然不知所措,这时反而定下心来,如果以自己的亲军为班底,连人手带地盘全都有了,说成立不过就是把现在的牌子翻一下的事儿。

皇上不是说要人给人么?鸡鸣县丞黄奇胤、锦衣卫不得意的千户吴杰这些人都是经验丰富的官吏,却又一直官场不甚得意,如果把他们弄进来,有他们出谋划策,自己不就可以继续混了么?

杨凌想到这里,眉开眼笑地一拍刘瑾肩膀,他头一回这么亲热倒把刘瑾给弄愣了。只听杨凌笑吟吟地道:“刘公公对杨某的关心,杨某心知肚明,不过这事儿瞒是瞒不过去的,就大大方方让他们知道好啦,有圣上旨意,谁还敢捣乱不成?呵呵呵……”

杨凌此时心中豁然开朗,心想如果皇上执意要开内厂,不如提前把消息放出去,以静制动,看看两厂一卫的反应。而且自己迟迟不动,必然让他们以为自己能力有限、筹组吃力,即便真有人起了忌惮之心,也必因此有所轻视,那时闪电般成立内厂,阻力必定减至最少。

杨凌放下心事,兴高采烈地跑去礼部当婚礼司仪去了,刘瑾却愣在那儿半天没有省过神儿来。

※※※

杨凌还不知道皇帝大婚,自己这个司仪要做些什么,反正有礼部和内务府在,自己主要就是处理好大婚夜的点灯放火就行了。想不到皇帝大婚繁文缛节多如牛毛,他在其中虽作用有限,但是需要参予的事情也实在不少。

如今礼部尚书是王华,王华对他倒无岐见,尤其王华认为帝陵案杨凌冒死不奏,是为了天下苍生,乃是一个热血忠臣,对他极为客气,礼部侍郎李铎更和他是一条绳上的蚂蚱,礼部上下的文官因此没有一个敢刁难他的。

鸿胪官耐着性子跟杨凌讲解了半天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亲迎的详细步骤,册后封妃的礼仪,以及同时新纳宫女的三审方法,一套一套儿的,听得杨凌头晕眼花。

弄到最后杨凌只记得这些后妃都是知书答礼,身家清白的官宦小姐,光是鳞选过程简直就比举子进京赶考还要激烈严格。

太监们对待选的姑娘不但要观察容貌、听声音,还要派宫女仔细检查她们的头发、五官、身体,有一处不顺眼的全部不合格,二审时居然要拿着尺子量她们的手臂、腰腿和身材,不够标准匀称的亦不可。

至三审时,由宫中女官脱衣检查,什么气味呀、皮肤呀,身上有一处疤痕的也不行,在这基础上再检查风度、仪态,还要在宫中学习礼仪规范、宫中规矩,这过程中睡姿不雅的又打发回去一大批,最后剩下的精英才是由太皇太后、皇后和内客府进行斟选的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