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改耕风波(第2/3页)

杨凌颔首道:“不止如此,而且那样一来开禁一事最快要等到后年了,所以明年必须要有一省之地丰收,并且证明此物适合在各地生长,李东阳、杨廷和两位大学士和他们一系的人才会表态相助。”

他想了一想又道:“海宁盐运司副使闵文建先斩鞑靼王子、又有抗击倭寇之功,叫御使台里我们那些人给他造造声势,升任浙江指挥使司副指挥使,由他在江南军中发动垦荒,先可着那些贫瘠之地栽种。另外,农耕之事离不了户部,迁翰林院严嵩为户部郎中,让他从中斡旋诸事。就是前日你来时见过的那位瘦高个的翰林。”

提起严嵩,杨凌不禁微微一笑,这个史上有名的奸臣为人倒是谨慎精明,自己回京这么久他也不敢上门拜望,直到朝中平静下来,自己势力已经奠定,不会再有站错队的危险了才肯出头,不过他既然看重权势,就不怕不为我所用。

焦芳连连点着头,在心里暗暗记下,杨凌想起那个替他出头的可怜虫张彩,不禁问道:“张彩受百官攻吁,目前还站得住么?”

焦芳霁颜笑道:“无妨,朝中百官这些日子怕是憋闷久了,那张彩只是成了出气筒罢了,他一个小小的主事,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那些人拿他这块滚刀肉也没别的法子,再说他和刘公公是陕西老乡,甚得刘公公赏识,要不是我劝着,刘公公还要升他的官儿呢。”

杨凌忍不住呵呵一笑,问道:“此人可用么?”

焦芳沉吟了一下,徐徐道:“此人进士出身、精明强干,年纪虽轻而深谙官场之道,此次上书试探前他就曾对老夫断言必受百官攻吁,眼光确实独到,不过他贪财好色,这是最为人诟病的地方。”

杨凌叹了口气,能为自己所用的都是一群歪瓜裂枣,德行有亏而确有才干的已是凤毛麟角了,先挺着吧,待争取到李东阳和杨廷和的支持就有大把人手可用了。他果断地道:“我不用他,刘瑾还是要用他的,借百官攻吁之机把他下放,明降暗升,任户部给事中,这个位置不在我们手中,实在大受钳制。”

焦芳应了一声道:“大人还该注意吏部,百官升迁之权若掌在手中,才能得心应手、如鱼得水,现在只是调整一些官员,马文升还不敢不卖面子,大人若想一展拳脚的话,吏部、礼部、兵部是不能不听话的。”

杨凌知道他跟那位旧上司一向不合,这番提醒虽是好意,也不乏想借自己的手整治马文升的意思,不过马文升大权在握、德高望重,现在朝政刚刚稳下来,这样牵一发而动全局的重要岗位还动不得。

礼部王华奉行中庸之道,行事中规中矩的,跟自己一向还和睦,加上他的儿子因为得罪了刘瑾现在还关在牢里,过些日子等刘瑾气消了自己开口把他要出来,有了这份人情更不会为难自己。

兵部刘大夏虽然不怎么瞧得起自己,不过那老头儿手下的武官们对自己倒还客气,加上自己兼着侍卫亲军统领的职务,兵部的事多少可以干预一些,目前还没有拿下兵部的必要。

杨凌想到这里,摇摇头道:“慢慢来,根基不稳呐,这种事急不得。”

他站起身来,笑道:“走吧,我陪你一起回城,要说动皇上先以一省之地试种,少不得我得去一趟宫里。”

坐在轿中,杨凌将轿帘儿掀了起来,望着已一片萧条的田野默默地想着自己的心事:刘瑾大权在握后,开始不知会自己,暗暗提拔起自己的心腹来了。

刘瑾识字不多,批阅奏折都有些困难,不过他现在重用他的倒女婿孙聪和一个叫张文冕的落第秀才,三个臭皮匠,批复的奏折倒也似模似样起来,此人在八虎中野心最大,现在虽是盟友,却不可不防。

今后一定要重视亲近张永、谷大用几人,自己不能常常随侍皇帝左右,只要这几个可以和刘瑾分庭抗礼的大太监和自己站在一边,刘瑾还是会乖乖听话的。

如今要想先以一省试种,恐怕这事儿还得着落在刘瑾身上,他不是刚刚提拔了一个叫曹元的右副都御史任陕西布政使么,那是刘瑾的故乡,刘瑾的乡土意识极重,自己只要晓以功利,再有他提拔的亲信在陕西主政,推行新耕势必事半功倍。

杨凌吁出口气,在寒冷的天气中化成一团白雾,路边已看不到多少绿色,柳树、槐树都挺着凋零的枝干,再望下去,收割后又翻过的沃土已经成了一片片土圪。

杨凌心中一热,如果在这七座皇庄中先试种一番呢?红薯生的快,这东西可以一年三季种植,五六月份就可以大量收成,到时有堆成山的食粮,让朝中文武百官都亲眼见到,这种事实岂不比舌灿莲花更有说服力?

可是皇庄土地也各有地主,宫里只是越过朝廷自行征收粮赋罢了,我能说服那些地主改种高产作物么?杨凌细细盘算一番,周围这七座皇庄分属六个大地主所有,李举人家控制着近千亩土地,这位仁兄几乎可以不必考虑了,另外六位地主也都各有背景,说服起来难,用强硬手段更是不智,该如何是好呢?

杨凌一路想着一路进了京城。到了宫门,杨凌和焦芳下了轿,递上牙牌进宫,焦芳告辞返回文渊阁批阅奏折,杨凌来到乾清宫见里边空空荡荡,只有两个当值小太监拢着袖子蜷在椅子上打盹儿。

杨凌一问,原来正德皇帝新学了一出戏,兴冲冲跑到后宫,邀齐太皇太后、太后和各位娘娘、公主,亲自登台唱戏去了。

杨凌听的哭笑不得,他在乾清宫闲坐片刻,想想正德一时不会回来,便起身直奔司礼监。这里把门儿的小太监随着刘瑾去过几次杨府,一见杨凌来了,忙笑嘻嘻地施了个礼,高声向内叫道:“杨凌杨大人到!”

杨凌笑道:“喊得响也没银子赏你,以后我来不必通报了。”

杨凌步入房内,迎面贴墙就是方方正正的红木桌子官帽椅,左右是掩了厚帘子的通房,杨凌向右一拐,掀开门帘儿进去,只见房中点着四枝一盏的红烛,照得透亮。

炕上一个饰纹紫檀木的炕桌儿,堆着几摞文牍,刘瑾正满面笑容地从炕上出溜下来趿着鞋子,一见他进来,不禁呵呵笑道:“杨大人,你来得正好,咱家正准备明儿去看你呢。”

杨凌笑道:“我原没指望公公在这儿,听说皇上正在后宫里粉墨登台唱大戏呢,还是反串的女角,公公不在一旁侍候着么?”

刘瑾想起正德小皇帝掐着嗓子装女人的荒唐样子也不禁失笑,他下了地请杨凌坐了,向外边喊道:“没眼力件的小兔崽子,快点上茶来。”